大诗界论坛网刊2月号

(总91期)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王 芥
 编委:与诗为伍
    沫若使者
    山城子
    蜀道人生
    天荒一隅
    王 芥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鸣 之
    庄晓明
    覃乙峰
    哑 榴
    卢兆玉
    易 湄
    鄢爱华
  编辑部
  主 任:哑 榴
  副主任:沫若使者
  本期责编:
     山城子
    哑 榴
    易 湄
 制作:天荒一隅


  发布:2017年2月28日


 

 


走出诗的自娱 / 卢兆玉

 


  一首诗是诗人自己的,这是一个创造,但并非是完全的创造,有时他只是转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或与众多的它诗相比仅有些微的区别,但就是这些细微的区别,让读者觉察出来,成为一种新颖而喜欢。所以一首诗仅仅看成诗人的那是不够的,还要看成是读者的,是诗人的创作、读者的喜欢所共同拥有的——这就是一首诗全面的意义。
  而所谓的新颖,大体上还是在题材和如何表现同类题材这两个方面。题材的新颖在于材料的突破,也即诗人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挖掘、开拓及至禁区的突围,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慧眼和胆识。而同类题材表现手法的新颖,这看似艺术层面的东西,恰恰是这一首诗区别它诗的标识。这里除了表现手法之外,还有诗人的观念、思想及思维方式在起着关键的作用。观念的转变,可以改变一个人。对同类题材,观念的不同、看法的不一,写出的必然是不同的诗。
  因此,所有的诗都是题材+表现。
  一个有追求的诗人,自然不会满足于“永恒的题材”而意欲表现新的内容,同时在大量的同类题材面前,他一定致力于表现的突破——而不是常见艺术手法的运用。当下诗所存在的“自娱”的那一部分诗作,主观上不是作者的自我封闭,而是上述两者的不足或依然停留于自我表现的初级意愿,既没有顾及读者也没有考虑到诗性。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数量不菲的似“诗”而非和更多的陈词滥调,雷同及自我复制。
  既然是个性的自娱,为什么会出现雷同呢?这是因为,尽管诗者的生存环境不同,经历不一,但在归结到内心时所体现出的悲喜交加、爱恨情仇大体上又是相似的。因此,诗人要通过描写内心世界自我表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及物,即在具体的事、物面前所呈现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不及物的无病呻吟。这样,即便是“自娱”类的诗作,也会走出雷同及自我复制的怪圈。从而拥有“自娱”以外的读者,获得独真的感受。
  生活是广阔的,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而诗正是这一广阔与丰富的交汇。在它们的交汇点上,诗人发现了,同时也创造性的表现出了一首首诗。

2017-1-5


上一页
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