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诗界网主办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副主编:柴 进
编委:与诗为伍
   山城子
   天荒
   柴进
   陈泯
   阿洛
   立雪白露
   穆桂荣
   梅边吹笛
   覃乙峰
   卢兆玉
编责:山城子
制作:天 荒

 

               
山城子《形象诗美学》连载(76-85)

   


    [双击滚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美,与你讨论《春望》好吗?——《形象诗美学》书稿[76]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春望》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今天天气清凉
  想跟你讨论工部的《春望》
  这是一首“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五律
  妙在严格守规却自然流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山,确实自然,确实流畅
  此式声韵的规定是个什么样?

  2、
  美,你这是考我了
  答答也无妨:
  所谓“不入韵”是指首句不入
  韵脚只落在二、四、六、八行
  声调的规定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一、三、四、五、七、八行首字允许变声)

  我依此字字严检
  竟丝毫没有违背规定
  变声允许六处
  他取其半三处变声(一、三、五行首字)

  3、
  山,是吗?那“恨别”的“别”
  可是仄声的规定

  美,那不能理解为“分别”的“别”
  而是“别扭”的“别”
  “国”都“破”了
  那是多么别扭的心情
  他是感恨造成这种心情的事(安史之乱)
  所以鸟鸣也惊心不堪听

  噢,这样解释怪新颖
  而且没有违背仄声的规定
  那么,末行倒数第二个字
  分明是仄不是平

  美,那不是作“承受”解释的“胜”
  而是头饰“方胜(声调阴平)”的简称
  说的是不能戴方胜和插簪子了
  “胜簪”是名词作动词的活用

  噢,这样就合声了
  而且又是一个怪新颖

  4、
  山,是否许多人都误解了这两处
  还以为是乱了仄平

  美,也不能说就是误解
  因为那样也合诗意诗情
  诗圣当时毕竟孤身一人流落长安
  与家人的分别如何不苦痛
  愁得头发白了断了
  连插个簪子也不“胜任”了——也通

  5、
  山,我还是赞同你前面新颖
  只有这样解释颔联才对得工
  “感时”是动宾式
  “恨别(去声/)也是动宾(“别”形作名)
  这样,这首五律
  就美得极合规矩而完整

  是的,更美在颔联的情景交融
  及“家书抵万金”的千古传诵
  (57行)
  、2010-6-4于黔中文化村



  美,明春咱俩到成都——《形象诗美学》书稿[77]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春夜喜雨》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明春咱俩到成都
  去体会春雨如何润物

  山,你是要研讨那首《春夜喜雨》吧
  看你挺青睐老杜


  那确实是一首传诵古今的好诗
  春雨的好人形象走进千家万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美,我最喜欢第一、四两句
  具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启迪

  2、
  山,怎扯到了哲学领域
  这两句里含有哲理?

  是的,好人形象
  就是要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当春普降
  就是做到了具体与历史的统一
  这属于科学世界观
  呈现主观能动,又识大体
  而“细无声”就是方法
  小苗们都会满心欢愉
  倘若挟冰夹雹而落
  课堂岂不成了人间地狱

  3、
  山,你这样说确实很哲理
  诗的主体形象更适合教育

  是的,所以千百年来
  “润物细无声”被推崇为名句
  不仅是方法的问题
  个中的博爱之心贵为金玉

  4、
  美,这首诗写法上也有特点
  就是一联一变:
  首联活用一个“知”字议论开头
  拟人的效果就活灵活现
  颔联活用“细”字变为描写相承
  好人的形象就更加凸显
  颈联转为远景
  深化了春雨的恩泽普遍
  尾联合在对明晨的联想
  是展示恩泽普遍的预期实现

  5、
  啊,明白了,就是议论而起
  近描而承,远写而转
  联想明晨而合
  使行文不呆板在一个平面

  美,我还觉得这喜雨或许别有寄寓
  为何不是希望有这样的好官
  为穷苦百姓造福一方
  千家万户都业也乐,居也安
  山,这很符合诗圣的思想
  是把民本观念载于春雨润物上面

  (50行)
  2010-6-7于黔中文化村



  美,唐诗中那首最快乐?——《形象诗美学》书稿[78]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你说唐诗中那首最快乐?
  当然是收复大好山河的那个!
  你是说子美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何见得?

  山,你想啊——
  他平生写下了大量的沉郁之作
  《兵车行》《三吏三别》还有那个“朱门”
  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苦痛的心情始终站在人民一边
  特别是战乱中的流离失所
  几曾展眉
  唯有这回是由衷地高兴
  就像小孩子盼回久别的母亲那样快活

  2、
  山,你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是的,他始终抒发人民之情
  他的快乐正是会同了人民的快乐
  那么,在写法上
  他毕竟是如何表现的?

  3、
  山,你就别谦虚了
  这个最合适你来评说

  哈哈!我正捉摸
  事实上已经多次捉摸
  这是一首七律
  很讲求的格律却看不出受羁于规则
  而是一气呵成
  很像猛然出山的大河
  顺势而下
  意态磅礴
  数年的饱尝战乱之苦
  忽闻收复喜极涕泪全家人都乐呀
  再也不是有家回不得
  嘿嘿!那就回吧
  收拾东西,打点行囊
  妻儿一起,纵酒庆贺
  旋即出发,心先飞回去了

  4、
  是的是的,你往下说

  嘿!首联明确交代两个地点
  看很自然
  其实是为尾联提前铺垫
  如写成“忽传官军收家乡”
  哪还能清晰出前后呼应的地理概念
  颔联顾不得再承
  急转直下行动起来
  最是“愁”与“喜”的严对
  狂喜的心情恣肆言外
  颈联工对高歌还乡
  情怀已是汹涌澎湃
  尾联继续工对而复沓
  流转奔腾出的喜悦是何等地痛快
  啊,看来到底是出些格了
  诗圣是一句起,二句承
  二、三联合起来气势宏大地转
  急切的心情合在尾联

  5、
  是的,到底是出些格了
  但因出些格才提升了艺术效果
  比如从平仄的实际排定看
  有三个字违背了规则: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第二个字恰逢急转
  闸门开了还管什么平仄
  第七句的四、七两字无法换字更声
  而平声的连续使用才能带出
  急切心情的一路高歌
  是的,事情本来当立则立
  当破则破
  只有破,才能变异发展
  只有破,才能拯救诗歌
  (74行)
  2010-6-9 于黔中文化村



  美,唐诗哪首为最奇?——《形象诗美学》书稿[79]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唐诗哪首为最奇?

  山,奇诗必出自奇人
  奇人乃岑参
  进士官至刺史
  一生不泯好奇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歌行中之奇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美,世上知音者
  你是第一人
  问时心已有
  果然答岑参

  2、
  岑参北赴节度使
  边塞景境满眼新
  八月风雪卷地来
  白草折断张风劲
  起句即奇抓读者
  “忽如”一联翻作春
  “千树万树”是妙叠
  雪漫北疆开胸襟
  浸帐湿衾奇细节
  不似冬雪如粉尘
  对仗远景寄情怀
  百万数量气雄浑
  雪湿风冻旌旗僵
  白里一红立辕门
  送客雪飘没人影
  立马南望亦惊心
  豪壮军中行进曲
  此诗奇绝传古今

  3、
  山,你呀——
  一气评来如行云
  七言古体未换韵
  概略未及说奇字
  可否单提细细品

  美,那就一替一个来
  只是没人来打分
  我先说那个“卷”字
  如剑劈下力千钧
  谓之来势凶猛
  北疆的天气息怒不匀

  山,那我就说“即”字
  很有“怎嘛就…”的意思
  仿佛有些疑问
  因他是过惯南方的人

  美,那我就说“忽”字
  既说大雪的突然纷纷
  也为奇绝的比喻高屋建瓴
  中秋八月一夜就变成了春

  山,那我就说“开”字
  立刻生动得美丽如云

  那我就说“湿”字
  让人想到那情景是慢慢浸润

  山,那我再说“薄”字
  是留下“冷字”下联吟

  美,那我又说“饮”字
  借代活用意象新

  4、
  还有更奇的呢!

  美,你是说那个大联合的短语
  “胡琴琵琶与羌笛”?

  对呀,你说这个奇在哪
  给个分析

  5、
  美,奇就奇在词类活用
  从未这样密集在一起
  这是名词用作动词
  绝非排在一块的乐器
  而是(有人)拉胡琴
  (有人)弹琵琶(还有人)吹羌笛
  如若看作是乐器
  那就不合当时饯行宴上
  正在演奏的实际

  山,我也这样看
  不愧是唐诗中的第一奇

  (81行)
  2010-6-20于黔中文化村



  美,你最爱孟郊哪首诗?——《形象诗美学》书稿[80]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游子吟》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你最爱孟郊哪首诗?

  这还用问
  当然是他的《游子吟》
  仅仅三十个字
  即写就了人间最伟大的爱
  来自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哇,这简洁的行文
  情感无限地深
  美,咱们也跟着陷进去吧
  感受一回
  他们母子的心

  2、
  山,最让人感动
  还是“慈母”的心
  那山高水远的惦念
  两个叠词(“密密”、“迟迟”)
  就承载了母爱的无尽

  美,或许,关键是家贫
  几曾见得王侯之子有此吟?
  看如今的富二代
  酒后狂飙百万之车撞人
  心里何曾装着母亲?

  是啊,孟郊家境贫寒
  竟无一件新衣出门
  知了天命方进士
  给了个县尉的小官压根不上心
  只放情山水
  拿着“半俸”混迹草根

  3、
  美,他的这首诗
  正是做了小官接来母亲时写的
  有“迎母溧上作”为证
  因此是回忆
  千万的事情都涌到心头了
  肯定是塞得满满的
  却从中只抽出最寻常的针线来
  这叫什么
  你可明白?

  嘻嘻,当然明白
  这就叫最有学问的选材!

  是的,学问在最寻常就是最典型
  否则如何传诵今古
  以致家家户户

  4、
  山,还可借鉴的是
  他糅合了对比的比喻

  哦,你说的是“寸草心”与“三春晖”了
  ——儿女有孝心也不过如一株小小草
  哪比得母亲的爱就像整个春天里的阳光
  温情殷殷地广照大地
  真真的恩深似海
  纵有九十九个轮回
  也报答不了的呀!

  5、
  山,这诗从文字上说
  还有对仗美哩

  是的,这首五古严对而起
  宽对而承,而转,而合
  转合揉在了一处
  先忆事,事忆得细
  后抒情,情抒得真
  这源自儿子本色的朴实
  源自人的良心
  今人不妨都扪胸自问一回
  你腔子里蹦跳着的那个东西
  装没装着这首《游子吟》
  在这个商品缭乱物欲横流的社会里
  父母给你的血肉
  变没变成可悲的商品?

  (68行)
  2010-6-25于黔中文化村



  美,陪我去看唐朝的厨房——《形象诗美学》书稿[81]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新嫁娘词三首(其一)》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今天网吧没开门
  陪我去看唐朝的厨房吧

  山,莫不是你想到了王建
  想到他的新嫁娘好好新鲜: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词三首/其一》)

  2、
  美,这首五古小歌词
  我看了就喜欢
  新嫁娘多聪明伶俐呀
  心地也良善
  过门三天就下厨
  生怕婆母不喜欢
  干净利索地做饭作菜
  合不合口味竟想得那么周全
  若是小姑先尝尝不说啥
  婆母肯定没意见
  二十个字写活一个人
  你说该有多精练

  3、
  是啊,山
  封建社会媳妇最难当
  这小媳妇却迎难而上
  凡事就怕发挥主观能动性
  能动起来就不一样

  4、
  美,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这唐诗啊
  都可以走进厨房去
  何尝不是对时下的一个启迪
  你写诗不写活生生的人和事
  写得再多也空虚
  空虚到没了读者的地步
  生命就会没了呼吸

  5、
  山,这好有一比:
  树木若是无叶无花无果无香气
  纵然成排戳起来
  也是电线杆子枯枯立

  (35行)
  2010-6-28于黔中文化村



  美,唐诗中可有碧玉之作——《形象诗美学》书稿[83]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琵琶行》美)
  下载 (294.54 KB)
  2010-7-8 14:07

  (取自百度)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唐诗中可有碧玉之作?

  山,你又来考我
  我不说也是乐天的《琵琶行》与《长恨歌》
  世有“诗双璧”之誉
  “歌”者痴情缠绵,“行”者感慨良多
  那今天你就说说《琵琶行》吧
  这样的叙事含量足抵一部中篇小说

  2、

  美,我读《琵琶行》
  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却是常读常新
  并非理解有变
  而是感想与时俱进

  五十年前初读惊叹诗句太美
  古秦淮河一样桨声灯影弦歌之味

  二十年前再读
  可怜封建社会乐伎的苦悲
  叹琵琶女没有生到如今来
  不必说就会上了春节晚会
  何必“梦啼妆泪红阑干”
  只有粉丝追捧的欣慰
  更不会“门前冷落车马稀”
  白了头发也会常常做客媒体

  3、

  山,我读了却百分地尊敬琵琶女
  她卑微的地位(最底层)
  与人格上的高贵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有一州司马相邀
  依时下某类人(虽然极少数)想来
  肯定是巴结还来不及
  何须“千呼万唤”呢?

  再看曲毕“整顿衣裳起敛容”
  足见气质不凡
  没有一丝一毫的媚相
  与当今或明或暗从事的色情
  以及那些舍弃青春的敲门砖
  当是天上青云
  比之于地下的浊流
  碧玉比之于污泥了

  4、

  美,还可敬的是江州司马
  有这官位不足为奇
  可敬在于他对社会底层
  如斯彬彬有礼
  竟致尊称为“同时天涯沦落人”
  平易相邀如知己

  可眼下级别并不高的某些“公仆”
  只要在辖下的不论什么场合出现
  也都是一派居高临下的优越模样
  天生就什么都懂地指手画脚
  就不必说还有些“专泡歌厅”“滥串桑拿”者流了
  两相对照,自是峰高而壑深了

  5、

  山,更美的是语言
  诚如你说一似秦淮河上的管弦

  是的,这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啧啧而赞
  不必说白居易刻画人物
  是如何的大手笔
  也不必说白居易描摹音乐
  是何等生动出奇
  单是一诗留下的千古名句
  又谁能够与他相比: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可谓光芒难泯,生命无限
  于是我想:

  我们这些喜欢遣词造句的人们
  每有诗文出手
  其中可有片语只言
  能留于身后百年千年?
  还须问问自己
  可有深邃恳切的情怀在里面

  不然,面对乐天的大作
  又有谁能够不惭愧、不汗颜?

  (81行)
  2010-7-6于黔中文化村



  美,唐诗中可有考试之作?——《形象诗美学》书稿[84]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唐朝可有考试时
  按规定完成的诗作?

  当然,凡以“赋得”二字开头的
  都是科考的指定、限定题目的
  临场发挥之作
  有一篇可谓千古卓绝
  这就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噢!想起来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山,你记得还挺熟的
  想必体会得很深切


  2、

  那是——深切在于作者临考
  正处于未满十六岁的花季
  若是也如现在的普教
  他才刚刚参加了中考等待成绩
  而我们无论中考还是高考
  作文写成诗歌是绝对不许
  国家命题委员会这样的态度
  如何复兴一个诗大国的荣誉

  山,作文的评卷就够难的了
  如果是诗歌标准就更难于统一
  语言创新鲜活灵动起来的
  用老语法看就很不合规矩
  明明写的是一首好诗
  人家会用“反语法”给你打入地狱
  再说科举也不是很公平
  否则,哪里会有《范进中举》


  3、

  美,你说的毕竟是具体的战术
  我说的却是个战略问题
  咱们还是回到乐天的这首诗上吧
  真可谓之“三者高度统一”

  山,你说的是——
  艺术形式、思想情感、试题要求
  这三者嘛?

  是的,题目为《古原草送别》
  作者即从“原上草”写起
  而“古道”“荒城”扣紧那个“古”字
  最后落脚在“送别”之意
  这些要求全无附会牵强
  天然浑成未见丝毫的斧凿痕迹


  4、

  最让人拍手叫绝
  是第二联所揭示的哲理
  既承“枯荣”之说
  又立起来野草的性格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多么历史的辩证!
 

  5、

  再就是语言的从容、形象、精炼
  大可以借鉴:

  “一”的复沓
  令文本款款而行
  先“离离”,后“萋萋”
  是先示景后抒情
  “远芳”与“晴翠”
  用字的效益,是简约而美

  (57行)
  2010-7-22于黔中文化村



  美,诗界知音应学谁?——《形象诗美学》书稿[85]
  (第十二章 古诗赏美// 唐诗《李凭箜篌引》美)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无疑你是我知音
  但,诗界知音应学谁?

  要学就向李贺学
  你看《李凭箜篌引》他是如何写: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依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哦!是了,是了
  知箜篌之音就是这样解读


  2、

  解读知音笔奇绝
  熟稔古今修辞学
  引景夸张又比拟
  合情通感如点穴
  “石破天惊”人颤抖
  句句抓心情激烈
  不比此境休为诗
  坐祈老天降狂雪


  3、

  嘻嘻,山——
  话儿不要太绝对
  一步到位不合规
  关键读诗如进食
  广吸洁美弃污秽
  携手共进需时日
  迟早知音结成队
  艺如李凭弹箜篌
  仙乐铮铮不胫走


  4、

  呵呵,美——
  下笔如弹指灵巧
  用字若乐入九霄
  不然如何“颓不流”
  不然怎得“凤凰叫”
  博得共鸣挥不去
  也似李贺舞瘦蛟


  5、

  嘻嘻,山——
  想到杜甫笔自律
  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贺此作竖标杆
  可期再传千年后
  以诗相知世无双
  真情师之真榜样

  (44行)
  2010-7-23于黔中文化村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中成诗界论坛网刊 发布时间:201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