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诗界网主办


主 编:山城子
副主编:庄晓明
副主编:王 芥
编委:与诗为伍
   山城子
   天 荒
   柴 进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穆桂荣
   梅边吹笛
   覃乙峰
   卢兆玉
   庄晓明
   王 芥

编辑部
主 任:村姑翠儿
副主任:蜀道人生
副主任:哑 榴
制 作:天 荒

 

               
《形象诗美学》连载(101-105)·山城子

   


    [双击滚屏]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美,与你到中间带走走——《形象诗美学》书稿[101]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 <14>安琪《两双拖鞋》)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正值2010年10月的黄金周
  何妨与你到中间带走走

  山,你是想起了那《两双拖鞋》吧
  《相爱之诗》是你们虚拟的邂逅
  安琪这个名字我也熟悉
  她的执着热情令诗界赞不绝口

  美,我真喜欢她的《两双拖鞋》
  (见《诗歌蓝本》2006年总第二期48页)
  那样地令我感动
  曾在课堂上为我的学生讲解:

  “清凉的夜里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我们遇见呼市的少女,大眼睛的好孩子
  白嫩的脸
  清脆的嗓音
  我们遇见呼市的树儿摇摆
  人行道上,灯光微弱,出租车上,师傅讲话
  拉高尾音

  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我们的脚
  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山,我也特喜欢
  真想穿那双大红,你穿那双青蓝


  2、

  美,诗人老皮说,蓝不是抽象的事物
  她的感动从内部开始
  还真是这样,因为我走进蓝了
  且从一些点悄悄钻进了里边
  果然就被感动了。新一波的蓝向我漫来时
  有两点大红和两点青蓝(你知道了)
  尤其让我感动,以至很冲动地想
  若是把那美丽放到咱们家来
  何况黔地的晚风
  与内蒙的晚风凉快是一样的
  但要比内蒙湿润柔软得多。就可想而知惬意

  美,第一节就这么三行
  不必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
  那红的是女人穿的,蓝的是男人穿的
  又有“我们”在先
  肯定是书写亲情(配偶间的爱情)的诗了
  而“寻找”一词的拈来
  诗意一下子就窜起了
  引得读者也要跟着寻找


  3、

  美,我原以为到什么地方去寻找
  家里或者旅馆,翻箱倒柜
  谁知他们两人出游到了呼市
  漫步“树儿摇摆”的“人行道上”
  观察“大眼睛的好孩子”
  (潜词不是觅客的坏女孩儿——那是会破坏此时美好的心境的)
  听出租车“师傅”(不用“司机”称谓,也极显出好心情)
  讲话的尾音。诗情画意,多么美好呀

  美,记得在讲台上我发问:
  “同学们!你们谁发现那两双好看的拖鞋了?”
  那位爱写现代诗的少言寡语的男孩儿
  最终被我喊起来。他说“找什么找,
  不就穿在她们两人的脚上,漫步呢。”
  我继续发问“你根据什么说?”
  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因为两双拖鞋是他们爱情的标志,又这样地走在一起了。”
  我继续,“那么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嘿嘿!前排的一个聪明又特爱发言的女孩儿憋不住了
  说:“是象征的手法,那两双漂亮的拖鞋是他们爱情的象征。”
  男孩儿说:“也可以说是隐喻的手法。”
  女孩儿说“是象征!”
  男孩说“也可以”……
  我说“好了好了,说的都不错,两者的外延本来有相当的重叠。”
  有学生质疑了,“老师!从第三节诗看,
  他们还在找呀!为什么说已经穿在脚上了呢?”
  我说:“提的好,请同学们看第三节诗,动动脑,继续讨论。”
  学生就看第三节诗(也是最后一节)


  4、

  美,学生们的讨论热烈非凡,人声鼎沸
  我还没有总结,下课铃就响了
  准备的总结语没说,学生就自动下课了
  (这是我的教学习惯,从来不拖堂)

  我的总结是:正因为是象征,是隐喻
  所以作者要用反复的修辞格来强调
  “我们在寻找两双拖鞋/ …… 一双大红/ 一双青蓝”
  而夹在中间的“这是唯一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我们的脚/ 和路。我们将一起走完余生”
  就将象征或者隐喻的本体和盘托出了


  5、

  山,我也深有同感
  事实上他们哪里是在寻找两双拖鞋呀
  分明是在寻找相亲、相爱、相牵、相伴的感觉
  那感觉已经在第二节巧妙地表达出来了
  为什么说他们还没找到呢?找到了
  而且要把这美好的、美满的、美丽的感觉
  维护下去,爱护下去,珍惜下去
  直到白头偕老,走不动爬不动就相依相偎着
  妙就妙在,这是一首不着一个“情”字
  却处处是为表达一个“情”字的爱情诗
  所表达的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爱情观
  好美好美的一首彩色的新诗呀,真令人感动

  (94行)
  2010-9-30于黔中夏云镇

  美,你相信缘份吗?——《形象诗美学》书稿[102]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 <15>阿吾《相声专场》)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你相信缘份吗?
  我说的不是异性相爱的那种

  山,你是回想起与阿吾的故事吧
  那还真是一个缘份
  虽然至今你们也没有相见
  但那诗的情缘却很真

  美,是的!1987年我订阅《诗歌报》
  就与阿吾的《相声专场》撞个满怀
  当时很像久居喧嚣的孩子
  突然置身到山野的纯朴静谧,惊奇又兴奋
  ——原来世上还有这么干净美丽的去处呀?
  于是就盼着能读他更多
  后来却一直空白着视野
  而印象逐年过滤反而越发强烈

  山,我知道,就是因为这个“越发强烈”
  你才把印象两次移进了网文
  一是聊“诗的流派”(山城子聊诗-18)
  一是说“化陈出新”(山城子聊诗-33)
  谁知这个时段阿吾正回国探亲会友
  而搜索引擎就促成了这段缘份
  他电子邮件发到你的信箱让留下地址
  他第一本诗集《足以安慰曾经的沧桑》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就越过山山水水向你飞奔

  美,飞到我手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翻开目录把《相声专场》找寻


  2、

  美,看看吧,这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

  “经一个女人介绍
  出来两个男人

  一个个儿高
  一个个儿矮

  个儿矮的白又胖
  个儿高的黑且瘦

  第一句话是瘦子说的
  第二句话是胖子说的

  胖子话少
  瘦子话多

  瘦子奚落胖子
  观众哄堂大笑

  胖子用嘴鼻伴奏
  瘦子边唱歌边跳舞

  瘦子舞成了武打
  伴奏跑调到霍元甲

  响起不同频率的声音
  两个人弯腰成一般高

  胖子斜视瘦子一眼
  瘦子带胖子向左侧退下”

  美,你不觉得开了眼界吗?
  诗一起笔就特殊于中国诗坛而独树一帜
  这是一帜革新诗歌语言
  因而也革新了诗歌样式的旗帜
  就像国画家弃了色彩
  如郑板桥专事墨竹一样浓淡韵致
  亦如美术中突然茁壮出一支“剪影”族
  凸显着单色侧面
  眼睫毛鼻头和抿着嘴唇的朴实

  山,何以有这样的阅读效果
  仿佛丽丽的晴天被暗色眼镜收视?


  3、

  美,你看他报幕员不说报幕员
  而说“一个女人”
  掌声与喝彩声不说掌声与喝彩声
  而说“不同频率的声音”
  诗人是把语言恢复到原始态势
  而绕开当代新概念的繁杂与缤纷

  美,这在阿吾所有诗歌中都很大量
  例如“该物体产于四川/
  八一年起归北京保管”(《对一个物体的描述》)
  哈!说的他生于四川而到北大读书
  人不说人,自己不说自己
  而是上找应归属比较适合的大概念
  他寻到“物体”就适可而止
  没有上升到“物质”这个总的概念
  (毕竟还要照顾到语言的明白简炼)

  美,又如“我现在在听一种声音/ 在此之前/
  我在看一些文字”(《听一种声音》)
  听音乐不说听音乐,说听“声音”
  看书不说看书,说看“文字”
  这种语言方式,事实上是扩展了借代修辞格
  借“声音”代“音乐”
  是用大概念代替小概念;
  以“文字”代“书”则是用内容代替形式
  目的就是要语言呈现一种原始态势
  所以态势要到原始,则是为了
  造成一种纯客观的诗歌样式
  所以我们可以称阿吾的诗为“客观诗”

  山,后来的诗人常说使用“大词”
  原来这个阿吾就是发明使用大词的人


  4、

  美,发明大词还只是他风格的一部分
  他的原始语态是摒弃形容修饰
  摒弃浓颜重彩,摒弃艳词丽句
  从而造成诗文本的单色幽默与矜持
  他的诗集要想找个“缤纷、绚丽、粗犷、磅礴”
  或如“超女”“靓妹”身上找个虱子

  美,阿吾集子的序言泄漏
  他们几个当初的诗歌理念有“两反”
  ——“反诗”和“反修辞”
  “反诗”是反当时流行的各种诗歌样式
  而创造这种独特的纯客观
  我宁愿看成这是一种创新的理念
  而并非将人家都反掉,那也不大好实现
  “反修辞”实质是“反修饰”
  “反修饰”为哪样说成“反修辞”呢?
  这是阿吾诗歌语言习惯使然
  诚如前面所叙
  他喜欢用大概念代替小概念
  喜欢纯粹的消极修辞
  而也不时地借助借代的积极手段
  并非反修辞的,因为他的诗句
  绝对没有修辞学意义上的错误与缺陷


  5、

  山,有评家说《相声专场》这样的诗
  “显得意蕴不够丰富”
  “缺少味之不尽的东西”(西渡语)
  但,我觉得看诗的角度与标准不同
  结论可能相反
  既然人无完人,诗岂可以有完诗?
  但,人无完人,并不妨碍出名人、伟人
  诗无完诗,也不妨碍出名诗、不朽的诗
  其实一首诗的宗旨
  可以是启迪这,也可以是启迪那的
  可以启迪人生的思考
  也可以启迪艺术思考

  山,《相声专场》显然不是启迪人生的
  也不是鞭挞社会的
  就无从找到人生或社会的意蕴和余味
  我认为这诗无疑是启迪艺术的
  特别是启迪诗歌艺术的
  因而,它的意蕴和余味在诗歌的语言和样式上
  语言上的特殊就在于它的原始、客观、单色上
  西渡先生称之为具有“陌生化”的效果
  陌生是什么?不就是新颖别致么?

  山,从众多的朱唇粉面的熟识中
  突然出现一个干净朴实陌生的素面朝天
  生活中的这种事是很吸眼球的呀!
  ——诗界亦如斯。你是20年前读《相声专场》的
  你对诗歌语言和样式上的青睐
  不是久久不消不散吗?《相声专场》
  不是为记录专场相声而写的
  而是为“诗歌是要这样写的”而写的
  这样的宗旨是凭借一场相声的语言演示而实现的
  这一实现给诗人们的思考是深刻的
  给读者的震撼是巨大的
  给中国诗坛的影响也必然是长久的。

  呵呵,美呀,我想说的都被你抢先说了
  我得感谢阿吾这样心系一个陌生的读者
  从大城市把签了名的诗集远寄到山沟沟
  为了了却一个20年前心愿着的诗爱者
  这如何不令人感动呢?正值国庆
  意象里我还是向着遥远的新西兰方向祝福
  祝福重回华文诗坛的阿吾
  ——现在的戴大魏先生
  诗集一本接一本地……嘿嘿,印出

  (150行)
  2010-10-02于文化村


  美,咱也飞上冬天的树吧——《形象诗美学》书稿[103]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16>// 梅世泽《鸟是冬天的花朵》)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昨天立冬了
  落叶乔木开始走向光秃秃了
  那么,咱也飞上冬天的树吧
  去开成冬天里的两朵花

  山,你又来了情致
  是否想与我讨论梅世泽老师的那首诗
  我很喜欢这个《鸟是冬天的花朵》
  很亮丽地抒发了他的情志——

  “鸟儿看见艳阳
  飞来站在树上
  它们想:这么好的阳光
  不能让一个季节虚度了

  一只白鸟飞来
  一只黑鸟飞来
  就是一幅水墨
  五颜六色一齐落在
  无叶的丛林里
  会是什么样的油彩

  站在树上,鸟就是花朵
  阳光一温暖
  鸟儿的思想开始活跃
  站在冬天的阳光下
  鸟儿就成了冬天最美丽的花朵”
  (梅世泽《鸟是冬天的花朵》)


  2、

  美,你都能背诵下来了
  这点我得向你学习
  新诗不比古诗
  新诗能有几首留在人们的记忆?

  山,这首不比别首
  以鸟喻花,梅老师他喻得新奇
  而那些喻女为花也太司空见惯
  而喻少年已凝成了象征的意义

  你看,梅老师他诗一开始
  鸟儿是先被拟人了
  关键词是“想”。读到“想”
  觉得前面的“看”和“站”
  也是人的动作。由此我判断
  诗人写的可能是人,一“族”人
  一个与鸟与花极可相喻的群体


  3、

  美,我也这样分析
  “艳阳”应当是社会大背景的隐喻
  而冬树的萧条是新诗的处境吧
  这样我们就可走进他境界的美丽

  山,这样就很切题切意了
  原来一向善于鸣啭的鸟们就是诗人们
  都身体力行地来繁荣新诗
  就是都落到没有叶子的树上(丛林)
  开成五颜六色的花朵(诗作)
  中国的诗坛定然会走向红火
  而以冬花喻鸟,是取其神似
  (毕竟诗人以诗站立于世)
  飞赴寒冷的无叶的丛林去为花
  而不负一个季节,其执着坚韧乃至牺牲的精神
  都已呼之欲出了
  第二节是希望也是号召
  仿佛说,我们都动笔吧
  那样诗界将会出现怎样的如火如荼啊


  4、

  山,所有的意象都丝丝入扣了
  以商品大潮的冲击为外因
  以诗人群体裂变内敛为内因
  诗界冷落萧条困境的造成
  确实极像冬天无叶无花的林子
  黑鸟、白鸟、五颜六色的鸟
  恰似不同诗群、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和品性的诗人们
  而以灵活的飞动
  化为花朵守望冬林
  不就是诗人们韧忍营造精神圣殿的艺术写照吗?
  当今的中国诗人及诗爱者
  无疑都是这座圣殿里虔诚的圣徒
  那么就让我们以百鸟朝凤的姿势
  舞成冬天里美丽的花朵吧!


  5、

  美,好佩服你的理解
  好像跟着梅老师一起飞到一株冬树上了
  你是一只洁白的小白鹭吗
  落到阳光下的枝上开成了一朵白玉兰吗
  你的思想无疑也“开始活跃”了
  总想把你的内涵外延到整个的天下
  天下都美起来的时候
  诗人就会受到尊重了
  梅老师**是不是也这样想的呢?

  **梅世泽老师,网名梅边吹笛。贵州诗人,中学教师。

  (79行)
  2010-11-8于文化村


  美,你烤过炭火盆吗?——《形象诗美学》书稿[104]
  第十三章 新诗赏美<17>// 白沙《成炭》)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冬天了。你烤过炭火盆吗?  
  给你说我与炭火盆最亲密的一次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参加中文本科函授期末考试
  呵呵,北风凛冽,刮着清雪
  逼袭那个中学教室的破乱不堪
  手伸不出来不知如何答卷
  函授站的老师们临时筹措来几盆炭火
  每考场两盆,监考老师成了义务员
  每隔几分钟就挪动一回
  终于到了我的身边
  心里先自就融融的暖
  那殷红的炭火会说话似的
  说噼啪噼啪孩子们答吧
  我在心中乐:孩子?啊哈
  ——我都不惑有余了
  我从未对木炭的原材料发生过兴趣
  只知道是树的枝丫烧成的
  至于是什么树的,无意于认知
  这就比不上土生土长在黔东的
  青年女诗人白沙留心,因而知道
  有一种炭是木兰花枝烧成的:

  难以相信,它们的前生
  曾是那些鲜活的木兰花枝

  作为活过一回的凭证
  当我们捡起焦糊的一截
  在大地的某处写下“一生”
  那些背向风的花瓣
  已挣脱了枝头的拥抱
  云髻高挽
  去到远方 (白沙《成炭》)


  2、

  山,我说哦“它们的前生”
  这是借用佛家的轮回说
  把烧炭的过程喻作一次涅磐了
  前生是木兰花枝,今世就是炭了
  前生很不错哩——那一树一树的花枝
  一春一春的催开了多少花蕾呀?
  诗人用“鲜活”来饰
  就可以想见一个青春烂漫的人生
  正如这木兰花枝似的


  3、

  是哩!美,看接下来的第二节
  一截焦糊的炭,是“活过一回的凭证”
  不尽就想,我们迟早也都可以称“活过一回”的
  但能留下什么凭证哪?
  说“某一处”,就适合了一切的社会人
  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才能意义出一个凭证来呢?
  这前三行如果是一种设问
  那么后边的四行就是回答了。

  山,是回答,那也是一种思考一种设计一种体验
  “背向风的花瓣”是说顺应历史潮流而动的青春年华吧?
  “挣脱了枝头的拥抱”,就是离开生己养己的父母及其呵护了
  这种“挣脱”很从容
  很从容是从“云髻高挽”的象征性描绘呈现出来的
  “去到远方”,是指求学及尔后的求职吧?
  “远方”是理想的所在
  事实上这也正是白沙及更多的知识女性
  走过青春历程的简洁描摹和精炼写意吧?

  
  4、

  美,好诗深层次的审美
  需要回过头来回味
  回到第一节去,就是要把今世
  “鲜活”成木兰花枝一样的人生
  因为这样的人生
  孕积了“成炭”的条件
  可以福祉后世人类呀
  领略到这里,事实上
  诗人已经很艺术地一面鞭策自己
  一面也告诉朋友们
  人生价值的高雅追求
  不仅要奉献于当世
  也还要延及后世哩!
  至于用什么来成就
  当然是岗位不同而殊途同归


  5、

  山,读罢小诗,余兴未尽
  咱们和她一首如何?

  美,那咱就合起来和她吧
  我先和第一节:

  窗外所见,一株梧桐树
  满树的枯叶还依恋着今生

  山,看来也得往人生上说了
  我就承包了第二节吧:
  
  我看它瞒不住的心事
  是粗壮的枝丫默默孕育
  一个如煤似的“炭”化过程
  岁岁球花飘雨而落
  恍若青春而一去不返
  轰然脆断
  载入民间

  美,好一个“轰然脆断”就炭化了
  那咱们这首就叫《化炭》吧
  虽然比不上白沙**的原诗
  但至少可以给她陪衬呀!
  
  **白沙:贵州作协会员,某中学教师,有诗集《玫瑰园》出版。
  (91行)
  2010-11-10于文化村


  美,咱与老乡同时绽放——《形象诗美学》书稿[105]
  (第十三章新诗赏美<18>//穆桂荣《绽放》)


  作者:山城子-李

  1、

  美,快到春节了
  每逢佳节倍思乡
  想起哦老乡诗人穆桂荣
  想起他的那首《绽放》
  (发表于《诗歌蓝本》2005总第一期第46页)


  山,我想起来了,诗说:
  “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
  把自己层层打开 直至更深处”
  哈!这是开头的两行

  美,这夜深人静
  特别是零点以后的安详
  哪里的窗子亮着灯光
  哪里可能就有一位诗人醉入了诗乡
  如今的诗人哪里容易
  有酬的发表园地几近荒凉
  无酬的园地经营艰之又艰
  只好大量地贴到网上
  网络诗歌发达起来
  于是网上时常相遇老乡
  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相互鼓励,不舍诗的理想

  是的---山,于是每当夜晚降临
  诗人的心灯也同时明亮
  物质的灯与精神的灯交相辉映
  我注意到老乡用了动词“绽放”

  美,如果是古板或刻板的语文教师
  一定说她用词不当
  会说“绽放”只能修饰花一类的名词
  诸如牡丹芍药芙蓉玫瑰夜来香……
  哪怕烟花、火花也行
  灯光与诗人都不属于花的种属
  却何以“绽放”?

  嘿嘿——正是这样认真、叫真
  天真得可爱的老师就灌输给一批批了
  致使这些学生
  特别是那些“杯子”学生
  就再也读不懂诗了
  读不懂诗的学生长大了
  成家了,有孩子了
  他们的孩子也读不懂诗
  哈!读诗的人越来越少
  就说是诗人自己把诗歌往绝路上走
  其实不然,诗歌的路
  一点也没有绝的迹象

  美,我是觉得它正在多姿多彩
  美轮美奂地绽放
  一如科学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需要普及,就有“科普”应运而生
  那么诗歌向前发展了
  也许应当有个“诗普”应“命”而生
  也未尝不可。比如讲一讲
  “隐喻”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很容易讲清的
  比如这个“绽放”,就是隐喻
  花是美的,可以绽放
  那么灯光也是美的,如何不可以绽放
  咱这个老乡女诗人还是美的
  为什么就不可以绽放?


  2、

  美,如果我们把“隐”去的“喻”
  恢复一下就是:
  “夜晚,金色的灯光和心情美丽的我
  都像芙蓉花一样绽放开来。”
  而把喻体和修饰语一并省略
  只留下一个修饰喻体的动词
  就成了“夜晚,灯光和我同时绽放”
  如果不明白其中这样的的转换
  学诗者以为什么动词都可以用
  直用得人一头雾水
  而自恃朦胧、新奇、深邃
  就是诗界的悲哀了
  比如说“夜晚,灯光和我同时修理”
  “夜晚,灯光和我同时愿意”
  就不成话了,话都不是还是诗么?

  山,老乡在第二行又用了“打开”
  门是可以打开的,书是可以打开的
  瓶装酒或者香水是可以打开的
  被层层包裹的宝物是可以打开的
  诗人究竟把自己比喻了什么,反正
  是省略掉了,字面只剩“打开”“自己”
  就很意味深长、意蕴朦胧
  意境深沉了---当然是好句子
  三四行还是好句子:
  “我把我展放在桌面上 书纸上
  让诗读我”

  美,可以想象这美丽的夜晚
  老乡诗人是绽放了灵感
  绽放了诗花
  把绽放出来的灵感和诗花
  都摆在桌子上了,写在本子上了
  说“让诗读我”
  是沉醉在诗创作的快乐当中了
  是把创造的诗的灵魂
  看成了花或鸟的小精灵一般
  让其欣赏诗人沉醉快乐时美丽的别样


  3、

  山,当诗人如无这样的精神享受
  谁还当苦吟苦行的诗人呢?
  诗是快乐的天国
  诗是新颖语言的加工厂
  诗是修辞沿革的花径
  从她的“让诗读我”
  也许可以归纳一个“隐拟”的新修辞格
  诗不过是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毕竟不是诗人具体的自己
  因而诗,它是不会“读”的
  但只要我们将其拟人化
  不仅是诗,别的什么也是可以“读”的了

  美,说得好呀!传统的拟人对像都是物
  不是意识,欲将意识拟人
  需要有个转换物才行
  比如先把诗喻为一朵花
  或者一个小鸟儿,那么
  让花或鸟来读,就是拟人了
  诗人将转换的过程省略掉
  也就是把传统的拟人“隐”了去
  不就有理由叫“隐拟”了吗?

  美,打从朦胧诗兴盛的时候
  就有人指责诗人的“反语法”
  我以为那是太表皮了
  只要走进诗的肌肤以内
  就明白那不过是语言修辞的“与时俱进”罢了
  如今经济社会进入了效益时代
  语言也要讲究效益的
  不论何种产品,只要增加新的技术含量
  价码就提升起来
  诗句有了隐喻、隐拟、跳跃、留白等
  新技巧的含量,其美学价值
  也就显著提升了。不是么?


  4、

  山,真的太是了
  你看咱老乡《绽放》的第五、六行:
  “让读我的人和我一样
  情思漾开 内心溢出几瓣清香”

  美,“读我”或者“读谁”,这个“读”字
  早已从诗中走向了散文小说了
  “读”字作为一个词义明白无误的单音词
  正在沿革自己的内涵
  “读”原有的含义,不过是看书上的文字
  进而引申为上学读书
  读书从状态上说是需要认真仔细的
  从心理动作上说是需要思考和品味的
  于是,把需要认真仔细把握的东西
  把需要思考和品味的事物
  都只用一个“读”字来概括
  “读”字的内涵也就膨胀起来了
  事实上这还是源于“隐喻”
  全是“隐喻”惹的“祸”
  ——把好端端的一个词就给用“滥”了
  也用新了,用美了!诗人不能消失的
  消失了诗人,谁来创造更新更美的语言呢?


  5、

  山,今天咱们是“读”穆桂荣了
  在品味老乡诗人情思的同时
  还让咱俩思考了许多
  真的与老乡一样
  你我的心也“溢出几瓣清香”来了
  全是因为老乡诗人的绽放
  咱们也同亮起来的灯光一起绽放了
  灿烂的阳光早已被黄昏后的夜色收藏
  咱们绽放之后好像也要被什么收藏
  但一时想不清楚,也不希冀
  因为咱们还不是阳光

  (160行)
  2010-12-15于黔中文化村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中成诗界论坛网刊 发布时间:20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