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读诗(二篇)·果果

 

谁向左,谁向右——读冷月无心的诗《回眸》有感
     文/果果
  在网络上结识冷月无心多年了,在现实生活面前,她是个边打工边旅行的年轻小姑娘,在精神的层面,她却琴棋、诗画、摄影样样皆通。我一直关注的是她或托物咏志,或借古喻今,或飘逸清丽,或柔美怜人,或风花雪月的那些优秀的古体诗词。今从书架上取下她之前惠赠的诗集《明月心》,顺手翻开却是一首标题为《回眸》的现代诗跳进眼帘。读之,便有一种不得不说点什么的感触在心底蠕动起来。
  人们常说诗歌是作者心灵上安放上的一扇向阳的窗户,不论是浅吟轻唱,或直抒胸臆,或温文尔雅,或柔情似水,它都能让读者看见诗人生命中最隐秘的地方,甚至直击读者的心灵深处的东西。诗歌开头直奔主题:“不敢回眸∕转身前的那弯新月如钩∕寒鸦栖落仃洲”。对于“新月”、“寒鸦”一新一旧事物的感触和忧虑不自由地从诗人笔尖流了出来,隐含着一种难耐的甚至是难受的离情。“就怕一回首∕那眼里的温柔会凝成愁∕莫名的坚强会随春水流”。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凝”和一个“流”,却把诗人心灵的思索以及感悟呈现在一种动态缤纷和感性强烈的时间与空间交合的节点上,从而勾勒和描摹出一个在回忆或者遥望中已渐渐远离而又在心上刻下不能被时间淹没的往事痕迹,尽管这种回眸是疼痛的,却赋予了诗歌灵动的色彩。
  自古诗人皆有情,冷月无心的诗无疑是充满着丰满的意象,充满着浪漫的情怀的。“不敢回眸∕那年的春色如酒∕那年的人儿娇羞∕那年的柔情就在一转首∕随风远远走∕却不知原由∕谁的眼里隐着谁的挽留∕谁的眉间印着谁的心忧∕一转身,只想∕把那胸口轻轻的揉”。诗人巧妙地将情、景、色融汇贯通,让所有的“春色”所有的“柔情”都在转身回眸的那一瞬间,在我们身体最为敏感的“眼”、“眉”、“胸口”之上撞击出“隐”、“印”、“揉”等自觉或不自觉的动态反应,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贴切。以其清新宜人的诗意,精准明确的用词,丰富细腻的情感,风格瑰丽的文本,为我们营造一个浓郁的诗意氛围,让诗歌显示出一种本真,产生了有血有肉的实感。更让我们在明晰的画面里感受出时光的流逝、自然的更替、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及成长的喜怒哀乐,表现出了在残酷的时间面前的合情合理的一种人生态度。
  “不敢回眸∕谁向左,谁向右∕谁又在那琴弦的颤悠起伏间∕错上了谁的心头∕爱恨咽喉∕离怨难休∕最难解救是那心里的囚∕失语的心情要如何来收”。这是一种模糊而又清晰的曲声,闪亮而刺眼,断断续续,在那阴晴交替的时间,在那可左可右的空间,在那无法琢磨的旅程里,一个人的心仿佛开始了一段思绪难离的颤动,让人感到的是无奈和苦涩。“岁月悠悠∕微风捎来了阳光的守候∕指缝无奈∕最后却只洒落了一地的秋”。 在一切的记忆和思念都消散以后,我们还能看见坐落在她情感坐标中的一个“秋”,将主题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这是一个可以寻觅和思索的悠悠回荡的琴音和情感的落脚地或归宿地,在忧郁中渗透着成熟,在感伤中孕育着激情,在苦痛中浓缩着欣慰。
  每个人都对唯美有着向往,当这种感受袭来时,我们会无法抗拒地感恩。“不敢回眸∕溪旁的垂柳∕花间的美酒∕雨中的兰舟∕月下的小楼∕都随那夜半的沙漏∕在悄无声息里渐流渐远∕渐远渐休……”。溪边柳、花间酒、雨中舟、月下楼……这些唯美的画意,有着《诗经》的诗境和韵味,是一种新奇的意象,是一种心念和思绪的表达,是一种渴望生命永恒中的梦想。在这样的诗歌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别离或逝去的无奈和疼痛,那些疼痛仿佛也是我的。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当我们走过一种平静和安于现状之后,这种心痛并不是因为懦弱或者无知,而是因为我们的善良和人性使然。
  纵观冷月无心的《回眸》,最大的特点是仍保持着古体诗词的语言凝炼、用词简约、节奏明快的那种表达方式和个性。既不是很含蓄朦胧,也不故作高深,也不是平直叙,甚至没有在某些人看来很神圣的诗歌技法。但在其清婉优雅的文字中,情感和心智似乎大彻大悟,又似乎意犹未尽,有着诸多的哲理与思考内敛其中。这正象诗人用节制的语言给我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再三咀嚼中回味它带给我们的那些纯净词语以及隐蔽在内的力量,在反复的回味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在此,也无怪乎,在我们爱听的民间传说之中,会留下“红尘邂逅,只为你那转身回眸的一瞬间”的千年神话或佳话。


一部适合山乡大众阅读的乡土书──读蔡显邦《山乡杂谈》有感
      文/果果
   蔡显邦作为我家乡的长辈人,也是我就读本村附设初中时的历史和地理课老师。退休后的蔡显邦老师本该是好好静心享受清福的人了,却毅然决然地投入在为家乡写书写专著的研究中。《山乡杂谈》一书的出版,当属猛拉村(猛拉村隶属蒙自市鸣鹫镇)的开山之作,是一件前不见古人的事情,具有了不同凡响的意义和价值。全书24万多字,几易其稿,是蔡显邦老师经几年来多方深入采访、精心搜集整理、实地考察考证、一字一字的撰写、几十张图片的拍摄,再到结集付梓印刷,都凝结着蔡老师的辛勤付出,是其汗水、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其精神难得可贵,让我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山乡杂谈》为我们追寻着猛拉的历史,增强着热爱家乡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山乡杂谈》虽名为杂谈,却是猛拉村的一部史书,就象是民俗画,民俗志,风俗史,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风俗和自己的文化。上卷(岁月沧桑话猛拉)涉及面很广,从建村开始,到家族、人物、再到宗教、文化、运动、人际、疾病、战争、商业、交通、自然等方面,较为系统的或说是全面的记录了猛拉村300多年的历史,为猛拉的发展历史留下了第一份珍贵的文字记载,特别是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这一段的历史面貌更显详尽,再现了猛拉村作为蒙自到文山驿道上一个因马帮来往、商贾云集而兴盛繁荣的演变过程。下卷(猛拉汉族旧习俗)则是集中展示了1949年前猛拉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的民俗,既有对社会民俗(婚丧嫁娶、过年过节、交友娱乐、岁时节日等)的详细描绘,也有对精神民俗(叫魂、跳神、退鬼、求雨等)的详细描绘,朴实地再现了一个山村遗存下来的古老的原生态般的汉族文化,达到见证历史、受益当代、启示后人的作用。在让更多人们了解山村过去的同时,让人们从中吸收到乡土文化的营养,增强着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山乡杂谈》通俗易懂的故事性符合山乡大众和老百姓的阅读方式。《山乡杂谈》虽是一部史书,故事性却很强,每章每节每个内容都是以很本土的讲述故事的行文方式、口语式的表达和方言土语进行叙述,而具有民间故事的、通俗易懂的特色,勾勒出了猛拉村的民风民俗和村庄的发展变迁,向世人呈现了一个山区里猛拉村的村情风貌。从文风看,《山乡杂谈》是真诚朴实的写作,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雄心,是以诸如“庄稼无牛干起早,生意无本白操心”、“穷人望养猪、富人望读书”等民谚民谣、顺口溜的大量运用,可谓是以地地道道的本土风味展示了淳朴的乡土风情、民俗风貌、人类情感、以及自然与社会微妙的依存关系。这种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朴素和平实中蕴含着一种丰富的意趣,完全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间地头奔忙的山乡老百姓和大众的阅读口味,极具在乡村大众这个社会群体中记忆、传播和传承乡土社会的风俗人情,对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猛拉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山乡杂谈》是作者深重的乡土情结、人文情怀和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恋。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村庄,总会以特有的淳朴、僻静、自然和谐和来滋养着我们的血脉和精神,并成为我们灵魂和情感中不可离失的因子。也正象莫言所说“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就是故乡的经历。”,猛拉村这个故乡的经历成为了蔡显邦老师的丰厚财富,他把对人生、对生命、对人性、对人情的理解,都融入到了乡村的各种物象之中,局部看似零散,整体却是一部完整的画卷,而这些朴素的画面、原汁原味的文字,潜藏着他对生命以及尊严的厚重理解。他想追寻历史的背后,显现的是作者内心深处的富饶和多情,是对乡村情感的分量和痕迹,其深情厚爱已汇聚在字里行间。
    猛拉村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在漫漫的岁月沧桑中,那些散落的独特段落和瞬间现在《山乡杂谈》一书中得到了复活,从而使我们的记忆变得美好而绵长。但或因有限的资料、芜杂的传说、零星的记忆,蔡显邦老师想要完全对准历史的穿越和复原,难度是可以想见的,所以对在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展的时间概念、章节内容布局的轻重、句子的凝炼度上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怎样,我们在《山乡杂谈》里悄然享受的是那些质朴的、随意的、亲切的原生态文字,总有读不尽的民间文化,有诉不完的文化底蕴,这将是一份传统教育和文化兴村的好书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诗界》论坛网刊 发布时间:2016/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