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界论坛网刊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王 芥
 编委:与诗为伍
    沫若使者
    山城子
    蜀道人生
    天荒一隅
    王 芥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鸣 之
    庄晓明
    覃乙峰
    哑 榴
    卢兆玉
  编辑部
  主 任:哑 榴
  副主任:沫若使者
  本期责编:
     山城子
    哑 榴
    易 湄
 制作:天荒一隅


  发布:2016/9/28 


 

 


山城子“中国好诗歌”大赛上榜作品评论(九篇)

 


飘逸别致的情诗/ 评于海棠的《爱的供养》

——“中国好诗歌”评【1】
评论人:山城子(李德贵)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1号
爱的供养
& 于海棠

列车开走了,花楸的爱情
像一杯充满气泡的甜橙汁,她打破梦
接下来是用来回忆的
把日子放在前一个夜晚
他坐在飘香的花楸树下
一边说话一边数着空气
——耻于开口的
都是最美的
我依稀记得
淡蓝的星辰开在天空,
空旷的原野飘着草香。




【评论】
好的诗歌,首先是能够让人读明白,当然得慢点读。读明白,才能体会到好。
好的诗歌,写得都很稳健,很耐读。所以得慢点读。诗人不浮躁,读者也不。
我读了三遍,停下来想一想,就明白了写的是什么,进而明白了它为什么好。
写的是,男人走了(打工去了吧?)女人睡不着,回想头天晚上树下的情形。
关键,是要说好在哪里?
自由体新诗讲究跳跃,跳跃可以使诗文本的行走,具有绰约、空灵、流转的美感。比如开头,从“列车开走了”,一下子就说到“花楸的爱情”隔一行流转到“前一个夜晚”。再如后面,本来是说着话的,却跳到了“天空”与“原野”。这从结构上说是“跳跃-转折-再跳跃”。这样,全诗的意境就显出了流转、空灵、绰约的美来。
诗,毕竟是文学体裁中的语言艺术。语言不艺术起来,可以说咋排列都不是诗。那么,语言什么样才是被艺术了呢?
这,衣着或简朴,或光彩;样子或清瘦,或丰满;表情或喜悦,或沉郁;步履或轻松,或飘逸;谈吐或庄重,或俏皮等等。如果不用比喻,而概括地说,就是诗性。诗性就是语言的含蓄、精炼、生动、形象,或新鲜、巧妙、诙谐、幽默,或深邃、厚重、明朗、 流畅,富有张力和音乐性等等。
说这首诗吧。标题“爱的供养”,是歌曲名的借用吧?但这个动词“供养”的移就兼拟物的活用,已经使标题活起来了。活起来的标题,抓人眼球呢。“花楸的爱情”,把“他”“我”的爱情,命个多美的名称啊!“像一杯充满气泡的甜橙汁,她打破梦”,这比喻太鲜美,“她”(指的是花楸的爱情)的拟人,也灵动。以上才两行就活起来,美起来,鲜活生动起来,就是艺术起来了。
“一边…一边…”的复沓,音韵铿锵,且又一实一虚相映成趣。什么趣呢?“数空气”咋数呢,空气又没个个数,令人哑然失笑嘛!末尾两句,则具有排偶之美,和动词“开”的比喻式活用。以上都是语言的艺术化处理。处理的结果,就是读起来让读者在美感的享受中,体验他们(他、我)的爱情,是如何被“供养”起来的。这样的诗歌的社会效益,无疑是在唤起对爱情的呵护和珍惜。就让我们把“爱”,都“供养”起来吧!
2016/9/11于夏云镇




很客观的禅诗 / 评逍遥卧龙的《花开》——“中国好诗歌”评【2】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2号
花开
& 逍遥卧龙(青木公)



你不是观音,我不是如来
莲展千瓣,藕牵万丝
静浮水上,闲卧泥中
蝶来不躁,鱼动不移
以一种盘坐的姿势,以一朵翘起的兰指
俯看众生,仰察佛陀,轻点花开
你已是观音,我已是如来
2014.2.10


【评论】


禅诗在网上很流行,这可能与诗人那种孤独寂寞的气质有关。这是逍遥卧龙一组禅诗的最后一首。在我眼里,也是最好的一首。
从所表达的内容上说,我认为是很客观的。禅定这回事,按理说都是主观的。但,从佛家的“佛在心里”这句格言上看,那么这首诗所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这么符合实际,当然就是客观的了。
若是直接说“佛在心里”,就不是诗了。诗得把想说的中心意思,含蓄(或者叫做掩藏)在艺术化的诗文本当中。
这个诗文本的艺术性,是通过前后的复沓呼应,携着中间五行的对偶或排偶句子而实现的。偶之外,只多了“轻点花开”的比喻以扣题。这样的排偶或对偶,音韵铿锵,对应成趣,具有骈体行文的审美效果。特别是首尾两行由“不是”到“已是”的转换,成功地含蓄了“佛在心里”的抒情情结。
看过一些标明“禅诗”的作品,仅限于一般景物和心态的描述,却很难体会出禅意来。这首不然,诗人选用了“观音”“如来”“盘坐”“众生”“佛陀”等亲缘佛家的词语,有效地展示了个中静默的禅意。


2016-9-11于夏云镇


精神的血中送炭 / 评哑榴的《疼之雪,痛之冰》——“中国好诗歌”评【3】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3号
疼之雪,痛之冰
  文/哑榴  


疼之雪,痛之冰
一句问候只怕融了你
我踩着漫天的白
一步雪,一步痛
一步死,一步生
一步冬,一步春
等我踩碎这皑皑大地
叶子啊,泪己穿胸
一场大雪还在封冻


那些诗芽还在,似你的灵魂。叶子,因为你的痛
我不敢说春天,花朵
那些蜂蝶之舞,仿佛离你很遥远
夜的温度还在持续下降
你的痛,还在一寸寸加厚
而我的疼爱,仍在千里之外,一步雪,一步冰
一声一声,如春芽的呻吟


【评论】


这首诗,是有故事的。
前不久“大诗界”举办首届“中国好诗歌”评选活动,哑榴作为组委会成员,利用微信群,广泛发动诗友积极参与。群里的诗友沈阳女诗人叶的回帖,立时让他心情激动起来。叶的回帖大意是说她的身患,使她每敲出一个字,都得忍着疾患的疼痛,所以很惋惜地说不能参加了。哑榴立刻回复,就敲出了这首诗。我当时正端着手机看呢……想到悉尼的诗人巫逖也曾经历过忍着身疾折磨,坚韧地把诗作敲到电脑上,发到论坛上来的情景。
哑榴是心疼诗友,感同身受地写下这首让读者也心怀疼痛的诗篇的。
是的,叶于诗的追求,可谓冰清玉洁,所以那疼痛就是“疼之雪,痛之冰”——哑榴写诗智慧机敏,如瀑如泉,竟这样精炼精彩地开了头。于是借着冰雪的自然属性,灵感到了“一句问候怕融了你”,呵护有加如一位亲弟兄了一般啊。这样的开头,谁看了不为之倾情呢!叶,她无疑是抱着手机落泪的,因为当时我都觉得眼睛发热了。
呵护赋之行动,诗人用那样简洁的复沓排比句式,来体验叶的病痛,“踩碎这皑皑大地”多么想为她减轻啊。他也知道读了这样慰藉的诗行,叶也会感动得“泪已穿胸”了。
情未尽,才有了下一节。下一节以“芽”喻诗,以“春天、花朵”喻曾经的诗舞盛事……归结到“疼爱”上——对诗友的疼爱,又何尝不是对诗歌的疼爱呢?可以说,读了这首诗,对于“叶子”来说,那是精神上的雪中送炭;而对于读者来说,就是含着泪的对诗友和诗事的疼爱了。盼叶子早日恢复健康——写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了她于小区花池坐在椅子上晒太阳的那幅图片。那是去年我在网络上看到的。


2016/9/13于夏云镇




生命的颂歌 / 评夏末的《反转》——“中国好诗歌”评【4】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4号
◎反转
文/ 夏末


【创作背景】:灵感来源于电影《夜孔雀》中艾尔莎将蚕茧埋葬在拉雪兹公墓,并哼唱送葬歌的一幕,以及她对腹中小生命“留与不留、生与不生”挣扎的过程。爱,是一种天赋;敬畏生命,是一种慈悲和虔诚。感动于她们在慈悲中,完成一次对生命、爱和希望的反转与救赎。 


——如果爱,只有三天光明


这棉质的白
丝丝缠绕的轻
覆盖在身上。万籁俱寂
——潋滟。像月光


这温润的巢
纤细的肌,微合的翼
踩着阳光的枝条,椿树的绿
——招唤鸟翅
和虫鸣


拉雪兹公墓
金色的脚链,叮叮当当
敲打脊背,青翠和忧伤——
“我的孩子,我的爱......”


向上,向上——
十万只飞蛾破茧而出
飞翔的姿势,瞬间越过尘埃
高过头顶


2016/08/19


【评论】


标题“反转”,是取法于韩国的反转剧吧?《夜孔雀》是不是这种剧呢?而股市中的“反转”,是指股价朝原来趋势的相反方向移动。这用来比喻某种观念发生180度的逆转,无疑是很贴切的了。
诚然,夏末这首诗有题记,几乎就不用评了。因为其隐藏的诗思“敬畏生命,是一种慈悲和虔诚。”已经写在里边了。
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样的诗思,在诗文本行走的过程中,半掩半露地表达出来的呢?这才是重要的。弄明白这点,才可从别人的诗作中,得到启发与引导,从而补益自己。
“——如果爱,只有三天光明”
这独立的一行,介于题记与正文之间,仿佛提醒得抓紧。“三天”者,非三天,言时间太短,生命于时间的长河中也是太短。还不赶紧“爱”嘛?
如果没有题记,“这棉质的白/ 丝丝缠绕的轻/ 覆盖在身上。万籁俱寂/ ——潋滟。像月光 ”,就很难知道诗人细腻到“蚕茧”的内部去了。那,毕竟是一个生命呢!诚然,如果不设题记,诗人可能通过暗示或交待,总得让读者知道这是在写蚕茧呢。不然,读者必然如入五里雾中,那是不该提倡的晦涩了。
“这温润的巢/ 纤细的肌,微合的翼/ 踩着阳光的枝条,椿树的绿/ ——招唤鸟翅/ 和虫鸣”——毕竟是一只蚕的生命,它在招呼其它的生命呢,哪怕是植物的——椿,或者花、鸟、鱼、虫。
到第三节,诗人将文本从蚕茧中拉出来到拉雪兹公墓,我们从“金色的脚链,叮叮当当/ 敲打脊背”的描写中,仿佛听到了“送葬歌”的肃穆、庄严与伤感。终于提到了身怀六甲的“我的孩子,我的爱......”这是题记中说到的“(艾尔莎)她对腹中小生命“留与不留、生与不生”挣扎的过程”。
那么,“留与不留、生与不生”,就在末节含蓄地回答了——“向上,向上——/ 十万只飞蛾破茧而出/ 飞翔的姿势,瞬间越过尘埃/ 高过头顶”。这样的“十万只飞蛾破茧而出”的感觉,正是生命的宏大之歌,安能不敬畏呢?敬畏,就是“一种慈悲和虔诚”啊!
到此,题记与诗文本相辅相成,完成了一次生命的颂歌。


2016/9/13于夏云镇


叙事的新面貌/ 评藏蓝的《那天晚上…》-“中国好诗歌”评【5】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5号


那天晚上他来秦皇岛见我
& 藏蓝


那天晚上他来秦皇岛见我
情绪失控,说梦见我死了
我被一个不相干的人
埋在了那棵名叫等待的榕树下


他抱着早年的自己哭泣
他抱着等待哭泣
青枝绿叶的恋爱上面,覆盖着
雪白的床单 上面撒满
榕树花瓣儿


他从远方驾车而来,在凌晨一点钟
我听到了紧急的刹车声,一阵惊雷
隆隆地滚过我的城市


在六月末的秦皇岛,我的内心充满悲伤
远方在阴影中扑打着翅膀
我爱着,多么寂静


穿越春天的雨水,冬天的风雪。沿途的天空
疾速掠过 流年和梦境的琥珀
一个逾矩的孩子 他来了,穿着
疲惫,蓝水银的月光


他是专注飞翔的男人
湮灭在旧时光里的眼眸清澈
青苹果的味道艾草香
充满他的嘴,


没人知道他来自哪里
这张开的手臂,一双餐风露宿的鸟儿
被红灯禁行在十字街头


月亮的飞蛾
呼吸着陈年的灰烬,带来了火焰
怀抱一个被命运环绕的地方
我们的脸在阴影里沉浮
在大海上流浪。两支香烟
缭绕,靠近,重叠


天空是一面巨大的镜子
我们在白床单下面滑行是夜晚里
唯一的反光
天亮之后,一面镜子带走了他


【评论】
叙事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含原因、过程、结果)。藏蓝她把这个都写在标题上了。一目了然。但这“见我”的故事,毕竟如何细节,读者当然要看下来。
看下来,原来是个相爱的故事。“他”所以来,是因为“梦见我死了”,足见相爱太深,要看究竟。他,竟至于连夜开车而来。来了没看见拥抱,也没看见拥吻,诗人的叙述,跳来跳去的,没说,但读者应当感觉到,这本来是一个“有情人终也没成眷属”的悲剧。唯其悲,才显爱得深,爱得浓,爱得烈。
这样的一个现代悲剧,诗人仅用36行诗,就完成了。这正是诗的精炼含蓄的基本属性所彰显的文学艺术功能。
故事与诗的主旨已经明朗了。剩下来的是:这样的叙事诗,是如何新貌起来的呢?反复地阅读,我觉得一是结构新,二是表达新,三是语言新。三者融为一体,诗文本自然就新貌起来了。
先说结构:从首节与末节看,一来一去是顺叙。第二节的叙述则融进了追叙。说“融”,是因为一面说抱着哭泣,一面追补着童年和等待。第三节接叙细节,第四节补叙,第五节近似插叙,第六节补叙,七、八两节是接叙融着补叙。这样的叙事结构,看似凌乱,其实不然。毕竟这是写诗,暗合了新诗讲求跳跃的追求。正是这样跳跃着的叙述,才使文本结构呈现了新貌。
再说表达:第一节是很形象的白描,却在第3-4行嵌入了意象表达。就是那个“不相干的人”,和修饰榕树的“等待”两个意象。这样的表达立刻使诗句具有了意味深长的阅读效果。延续到第二节,嵌入白描中的数个意象,彰显了融合性叙述的诗意厚重与朦胧之美。第三节白描中的细节夸张,则震撼人心。第四节“我爱着,多么寂静”是白描中的抒情。后面的五节诗,都属于白描中镶嵌意象的表达方式。正是这样主要的表达,才造就了本诗在叙事中所呈现的诗意朦胧深邃之美。这就是本诗在表达上,所创造的叙述新貌。
最后说语言:评诗不说语言,等于没评。本诗的语言新貌,是伴随着结构的跳跃和表达的融合而产生的。由于是叙事诗,语言的基调是白描。但在白描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地嵌入各种意象,忽前忽后地前行,加之各种积极修辞的运用,遂使语言呈现了朦胧而活泼、新颖而灵动的诗意美。下面试举几例说明之:
例1)“她抱着早年的自己哭泣/ 他抱着等待哭泣”这是嵌入“早年的自己”和“等待”两个意象,而运用排偶复沓修辞格,以及第二个动词“抱着”的拟物式活用、动词“等待”的活用为名词,而呈现了又新颖又朦胧的新貌。
例2)“我听到了紧急的刹车声,一阵惊雷/ 隆隆地滚过我的城市”这是切合实际的想象夸张句。用“一阵惊雷”比喻刹车声,阅读效果是夸张。这样的通过比喻而夸张的积极修辞,诗意淋漓地呈现了“我”心中的震撼。
例3)“沿途的天空/ 疾速掠过 流年和梦境的琥珀”生动的白描中,以美丽的“琥珀”比喻那些等待中的流年和思念入梦。这样的比喻,展示了流年中思念的情景清晰得历历在目,新鲜而美丽。
例4)“这张开的双臂,一双餐风露宿的鸟儿/ 被红灯禁行在十字街头”从现实的动作,跳跃到从前,却成了连续的比喻。“一双餐风露宿的鸟儿”比喻“我”与“他”,用“被红灯禁行在十字街头”比喻被拆散了本该有的婚姻。显出了跳跃含蓄之美。
例5)“天亮之后,一面镜子带走了他”这是落笔句。修辞上是承前借代与暗示。前面有“天空是一面巨大的镜子”,这里借来,暗示“他”是乘坐飞机走了。这里彰显了灵动含蓄之美。
2016/9/14于夏云镇


夜,人生好清晰/ 评蓝蓝天的《窗外》-“中国好诗歌”评【6】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6号
窗外
文/二妮儿


夜,挂起了黑色的幕布
城市的窗口,点缀成地上的星
凉风吹乱发梢,风已带了秋味

你说过,秋风凋落第一片树叶时 
你会把秘密写在叶子上
告诉我。你的眼神,忧郁又哀伤

宽大的梧桐叶上,只有一幅画
一个女孩依窗而望
一把开启的墨色大锁
一只振翅欲飞的折了翼的蝴蝶

2016.8.22


【评论】


好诗有眼,往往生长在落笔处。就像一墩榆树蘑菇,生长在榆树底下。
此诗落笔句为“一只振翅欲飞的折了翼的蝴蝶”哪里是蝴蝶,打工妹的美喻吧?关键是:明明“折了翼”,却要“振翅欲飞”——多么坚强的生存意识的彰显呀!
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到生蘑菇的地界的呢?原来“依窗而望”的“窗外”之景是夜幕。说“挂起了”用的是拟人格。接着用“星”比喻城市的窗口。“吹乱发梢”暗示坐在窗口的是位女子。风凉有了秋意,暗示想家,或者想起亲人了。
第二节的“你”,应当是作者跳出夜幕,对她描写的女子说的吧?那“秘密”也意味深长——打工妹的“秘密”嘛,谁都能猜得到吧!诗人停住补叙,回到现场亮出打工妹的“忧郁又哀伤”的眼神。这样的眼神为哪般呢?
是得给答案了,到第三节,“梧桐叶上”,其秘密都在“依窗而望”上了。“墨色的大锁”,比喻夜幕,进而比喻人生处境的艰难。这样,水到渠成,诗眼就张开了。夜,寂静得人生好清晰——人生,得有韧劲啊!
这是参加“中国好诗歌”大赛其间,蓝蓝天用马甲二妮儿贴上来的的一首同题诗。尽管是参与赛事,蓝蓝天也不忘记反映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现实之笔,很值得发扬。
2016/9/15中秋节于夏云镇


拟人写景的好诗/ 评蝶小妖的《沙溪》-“中国好诗歌”评【7】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8号
沙溪
蝶小妖

仨俩行人
五分清风
小脚阿婆穿绣金丝的对襟
一口糯软方言,娓娓徐来
深巷的故事

聆听便好
有时,询问也是一种打扰

琴弦上滚过时间的幽鸣
沙溪靠在丝竹上
额头水做的皱纹
若隐若现



【评论】


不说“两三个行人”,“仨俩”更亲切;不说“清风徐徐”,偏说“五分”,新颖受用。而说“娓娓徐来/ 深巷的故事”,那故事就仿佛小风吹来的似的。
小妖的诗语言,从来讲究的是远离流俗,独创新鲜。
“聆听便好/ 有时,询问也是一种打扰”。这样的议论,竟也诗意盎然。为什么呢?说了别认未曾说,还用韵脚音乐了一回。再问其含义的为什么?则末节的四行诗,就是最好的回答。咋咧?
不说被古往今来说得俗了的“小溪潺潺”,而那“滚过时间的幽鸣”与“水做的皱纹/ 若隐若现”一听一视之间,其潺潺之声,却是天籁了——这么美好的沙溪,你怎好叨扰呢?
全诗拟人写景,文笔古朴新颖,别致美丽,难得的好诗。
2016/9/27于夏云镇


隐喻产生朦胧美/ 评王芥的《黑衣人》-“中国好诗歌”评【8】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09号
黑衣人 
文/王芥 

我已经忘记了天空的鱼和鸟鸣
以最快的速度。不曾留意
当然也可以说:无所谓忘记


到了夜深人静
听说风要来,风
像个由远及近的黑衣人
吹着牧笛,吹着隐隐约约的提醒
美风要来
我拒绝忆起。
埋头看水中的脚趾
夜空自己映进来,过滤掉水草和鱼鳍
过滤掉一身燥热


黑衣人
来和我一起坐下吧
你不用小心翼翼说起从前
从前是流水,有水流经脚面
生活的美,就足够了
2016.7.28



【评论】


读了三遍了,浅陋的我还不能确定这“黑衣人”是不是个具体的人或什么,但绝不是王芥文本里说的“风”。他的“风”是风雅的风呢,还是风流的风呢?我依然不能确定,但绝非空气的流动。
我不喜欢开头的状语后置——这,很会被挑剔的读者误认为语言的西化。但后面一点没有西的痕迹,特别“夜深人静”了,很中国的句子!然而王芥不肯这样与谁唠中国家常,他要独自美丽地朦胧起来,于是就有“听说风要来,风/ 像个由远及近的黑衣人/ 吹着牧笛,吹着隐隐约约的提醒/ 美风要来”。朦胧在“美风”,隐喻着什么?美丽在“吹着牧笛,吹着隐隐约约的提醒”的复沓与双叠,还美丽在动补式双音合成词“提醒”的活用为名词,和活用为名词后,它本身蕴含的深邃的张力。
还朦胧和美丽在“黑衣人”居然可以坐了下来(当然拟人是常用修辞),居然“从前是流水”。而“有水流经脚面/ 生活的美,就足够了”,那么这“水”又隐喻着什么呢?很耐人寻味的了。是生活中的诗意嘛,还是某种幸福?


有人反对读不懂的作品。我不。我只反对读不懂的句子(不合语法,也不符合积极修辞的创新,而是乱搭配)。我喜欢王芥这样的能给人带来语言审美的朦胧作品。我反复读着“天空的鱼和鸟鸣”(满眼的鱼鳞云,满耳的鸣啭——多美的感觉)“听说风要来”(句子多么明白,意象却很朦胧,朦胧才能启动想象。)“夜空自己映进来”(这一拟人,文本就活泼起来)“你不用小心翼翼说起从前(也是句子多么明白,意象却很朦胧)”或许,朦胧诗的魅力,就在于每句话都明明白白,但整体文本你就觉得美丽,虽不能说出它的具体妙处来,但美丽的想想就会展开。
2016/9/27于夏云镇


亲子之情,跃然屏上/ 评阿政的《母亲的鼾声》-“中国好诗歌”评【9】

本首选自“中国好诗歌”微信平台2016// 010号
■ 母亲的鼾声
阿政


因为疼痛,我失眠已久
因为我,母亲失眠已久
他们说,昨天晚上
医生给我用了一剂镇定之后
我的鼾声比夏天的雷还响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但我知道,半夜醒来的时候
母亲的鼾声却是很响
就像我小时候听过的
她的歌声一样,那么清脆


2015-01-28


这组诗写作的背景是2015年年初,去医院取已经在脊椎里携带了十五年的钢板,期间,我老家一个在外打工的同姓兄弟,在工地上从梯子上摔下来,颅脑损伤,走了;然后第二天又听说一个患病的写诗的朋友,走了。我妻子在广州,只有我七十多岁的母亲照顾我,加上医院的气氛,多年患病的经历,就写了这组诗,最初是九首的,后来取舍之下,保留了这五首。


【评论】


九首也好,五首也好,我更喜欢这首《母亲的鼾声》。
短短的两节、十行小诗,极其朴实而真实地含蓄着母亲的亲子爱子的深情。
全诗,仅第一节有个夸张,第二节有个类比(占两行)。其他全是直白。诚然,直白中也有增强诗意的技巧表达。比如开头两行的排偶和“因为”“失眠已久”的连续复沓,以及第二节开头两行中“知道”的对应复沓。
这样,计算一下,除开3-4行和第8行,是非艺术化的句子外,那么共有七行都是艺术化的呈现。一首诗,只要艺术化呈现的比例在50%以上,本质上就是诗,而非分行排列的散文。
我们说,诗是诗人真实情(感)思(想)的语言的艺术呈现。语言的艺术呈现,可简称之为“艺”,而真实的情思,可称之为“旨”。鉴于此,诗又是旨与艺的和谐统一。旨是灵魂,艺是身体。诗文本就是艺的呈现,而旨则隐藏其中。本诗之旨,歌颂母亲伟大的爱。这爱的伟大,就含蓄在这10行的文本当中了。
2016/9/27于夏云镇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