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界论坛网刊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王 芥
 编委:与诗为伍
    沫若使者
    山城子
    蜀道人生
    天荒一隅
    王 芥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鸣 之
    庄晓明
    覃乙峰
    哑 榴
    卢兆玉
  编辑部
  主 任:哑 榴
  副主任:沫若使者
  本期责编:
     山城子
    哑 榴
    易 湄
 制作:天荒一隅


  发布:2016/11/29 


 

 


食材与诗

&卢兆玉

 


人需要消化掉一些食物,才能获取营养。诗人也是这样。
当他从生活中摄取营养时,他必须消化掉某些题材,并排泄出残渣,诗才得以升华。
没有哪一首诗,题材是完全的进入诗中的,它们总是以一种被“氧化的、液态的”形式在诗中流动。诗是条条大小不一的河流,流向四面八方。有的汇成了湖泊,有的又从湖泊中流出……而诗人是一座座山,河的流向,凭借山的走势。

诗人是读者的营养师,他的诗不是配方,而是直接的营养液,但营养的成份,不是由诗人决定的,而是诗中业已液态的题材。无论诗人贴上什么样的标签,营养能否被接受,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读者个人。
此外,诗人提供的也许是兴奋剂或镇定剂,但一定不是毒药。因为诗人若提供毒药,自己一定会先被毒药所害。
这里我想顺便提及的一个命题是:读者是不是诗的再创者?不是!
我这样的肯定,你会不会以为读者是不是太被动了?不。读者读不读诗,读什么样的诗,完全取决于读者。当然我这里所指的不包括在校学生——学生从受体上讲本来就是被动的嘛,这一点无须避讳。
我所指的读者,甚至包括诗的研究者在内,他们都不是而且不应当是诗的再创者。他们只能是诗的不断的再发现者。而非将一首首诗重创。
不是读者和研究者,没有创作的权利,他们一样的可以写作诗歌,成为诗人。但在做为读者和研究者的时候,他们必然的放弃了再创的可能。他们要忠实于原创,就像营养剂的饮用者,不应当改变营养液的成份一样,如果改了那就不是原来的营养液。

我打这些比方。是想说明:诗是一种食材,是经由诗人这个特殊的营养师所制作的精神食材。但由于语言的流动性、文字书写的连贯性,诗不是固体,而是液体被包裹于某个容积之中。
它所直接作用于的不是胃肠,而是脑细胞。是读者的思绪。由于读者阅读时的身心状态的不同,读者各自思绪方式的不一,一首诗所给予读者的,那怕是同一个的读者的不同时期也是不一样的。诗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食材,它本身不再起变化,但因时间、地点、读者的不同,而所给予的不一。不是诗起了变化,而是读者的感受发生了改变。这其中包含着许多时代的、个人的及各种综合因素的在作用。诗评论就是一个重要的可能改变诗受众感的因素。
诗的评论不应当理论先行,更不应当将某些理念强加于诗的解析之上,甚至妄意的篡改诗的内容。不能以想象力替代理性判断、公正批评。不错,解析一首诗,只有逻辑和推理是不够的,因为诗本身就不是逻辑与推理的产物,评论家或者解诗人,需要一定的甚至超越诗人的想象力去还原一首诗的本来及外延。但所有成就的评论家都知道谨言慎行,适可而止。他们不会任由想象的驰骋,去将一首有限的诗夸大为无限。从而因轻浮而失重,而误导了其他读者。毕竟诗评论,往往都是以“权威或理论家”自居的。
别的读者信还是不信?恐怕都不太对路。信了,你明明篡改了原作;不信,你又会说批评失标。其实并非失标,而是诗评论失准。这才是当下诗界拒绝批评的一个理由。

我们总是在呼吁优秀的诗人,认真的读者,负责的评论。但并没有给出准确的位置,他们也普遍的没有自己的定位。一些大而空或小而假的东西,对诗人、读者、诗评论都是有害无益的。
                   2016-11-16 上午9时14分写于大诗界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