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界论坛网刊

 主 编:卢兆玉
 副主编:山城子
     王 芥
 编委:与诗为伍
    沫若使者
    山城子
    蜀道人生
    天荒一隅
    王 芥
    陈 泯
    阿 洛
    立雪白露
    鸣 之
    庄晓明
    覃乙峰
    哑 榴
    卢兆玉
    易 湄
    鄢爱华
  编辑部
  主 任:哑 榴
  副主任:沫若使者
  本期责编:
    山 城 子
    卢 兆 玉
    与诗为伍
  本期制作:
    天荒一隅


  发布:2019/4/30 


 

 


漫步在天衣的诗歌丛林里 / 王怀文

 


                                                    —谈谈天衣诗歌的艺术特色
                                               文/王怀文
  我长期从事数学教学,虽然以前教过几年初中语文,但对文学的涉猎十分有限。一位喜欢创作古典诗词的良师益友(书香世家),常常在Q空间发表作品,偶然与他唱和,受到他的极大鼓励,在他的影响下于六年前我开始创作,不管怎么写,总感觉在语言上与其他诗友都有很大差距,我努力向诗友学习,最初让我十分佩服一个诗友——王梓,虽然他的语言让我如痴如醉,但我读不懂她的诗,却得到她多次鼓励,才没有让我中途放弃。后来在诗友的引荐下,我来到中国诗歌论坛,被唐婉词的诗深深吸引,但还是看不懂她所写的诗。但幸好这里有诗歌赏析板块,渐渐我对诗歌语言艺术和布局有了更多的理解。“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我把相当多时间摁在唐婉词的诗里。可见其诗却不见其人,那段时间,她一直处于消失状态,不能当面请教,甚为遗憾。等——一段抵达惊喜的距离。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睹庐山真面目——她很热情,也很耐心,有求必应,在她的指点和鼓励下,我慢慢理解了诗歌的一些写法。在网络文学论坛的大家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唐婉词,也就是北京诗人论坛的常务版主天衣。她的诗歌语言之绮丽,每每读之,都会为之倾倒,为其美而深深感动。可以说,她是对我诗歌写作风格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在那段时间,我总会找她的诗来认真品读,收获虽算不上十分丰硕,但也留下深深的感悟印记。在网络论坛中,不好把她划分为哪个诗派,但我相信:她的诗为很多诗友称道与肯定。她的用字用词是那么生动传神,她的语言是那么富有想象,有新奇,有生趣都充溢其见。她的作品充满浓郁的现代气息,也引经据典加入一些古风的成分,我们可以随着她一起游刃于古今间,细细咀嚼品味,有仙桃的流丽清脆,充分显示了她个人独特艺术风格。我个人认为她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实结合,营造意境
  我读过天衣老师的很多作品,内容广涉,但更多倾向于爱情题材。尽管写了很多,但总能带给读者别样的感受,总能吸引读者随她一起游历营造的美妙绝伦的意境。与其说是意境,倒不如说是她的心境。对于心境的塑造,她擅长经营,总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说到营造意境,方法很多,光“诗中有画”就有很多种。在各个网络论坛中,我研读过很多大家的诗,绝大多数擅长经营虚实结合。用的情况参差不齐,不是虚得过多,就是实得过多。虚得过多,尽管可以让语言表达艺术尽领风骚,但内容空洞,让文本的内容空乏泛白,让人如浮云一样漂浮在懵懵懂懂中不能落地,用空中楼阁来形容最恰当不过,多数作者都或多或少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实得过多,如一杯白开水,饮之无味,大大减弱诗歌语言的艺术美,“诗无意象不成诗”,因为诗歌的语言是有别于散文小说的,在这方面我看过山城子老师的论述,很赞赏他的观点。诗人赋予物象特定的内涵,物象也就变成了意象,意象撑起的诗境,才能让语言显露出诗性。综上所述,在虚与实的度上,拿捏显得尤为重要。天衣老师的“度”,让我感觉总能恰到好处(只代表自己观点)。
就拿天衣老师的近作《闲话两三盅》来鉴赏:你总喜欢翻阅明天/装进酒瓶的话,跌在杯里翻身间,有欲忍难忍的痛/闲置很久的位置,藏着的风/可以理修好门前的马车/你说起多年的爱情,缠在腰上/不能一苇而渡。(第一节)  沿着小河而上,把茶余饭后的话/打包带走,并把身后的背景/踏来踩去,有谁知道/留下两三盅的风景/无枝可栖(第二节)诗人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可以看作是诗人站在情人角度上写,也可以看作是站在情人的角度写自己,一个“你”无疑增添了诗歌的朦胧感,也被有些诗人称为陌生感。“翻阅明天”实际上蕴含了诗人对爱情美好的憧憬,紧接着转折推进“装进酒瓶的话,跌在杯里翻身间,有欲忍难忍的痛”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很多成名诗人都用到“酒”这个意象,在这里隐喻真情、真言、内心话,但在诗人笔下呈现比较别致,完全把因憧憬破灭的疼痛动感态化,诗人用了两个动词“跌”和“翻”显得特别传神。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就像天空飘浮的云,不能落地,所以诗人说内心的位置,闲置了很久,但依然藏着风,这里的风还是在说不能放逐的爱情,至于“车马”是说把爱情化为动力,付诸行动,去努力追求,为下面沿河散步埋下了伏笔。诗人表达内心矛盾的疼痛,用“你说起多年的爱情,缠在腰上”来渲染,动词“缠”字妙不可言,既把爱情动态化,又让抽象的爱情可见可感。接着诗人用典“一苇难渡”,再进一层刻画那种充满矛盾煎熬的心情。诗人在矛盾中彰显语言的弹性,比如:“阅读明天”与“痛”,内心空置与“风”,“马车”与一苇难渡,为读者咀嚼留下了可视的间隙感。第二节,茶余饭后的话,内容是什么?诗人并没有点明,但我们可以结合第一节的内容展开想象,在这里留白恰到好处。“打包带走”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因为爱情煎熬的疼痛,诗人进一步留白,我不想多说什么,也给读者留个白吧。“踏来踩去”用自己的徘徊动作暗示那种纠结疼痛,而疼痛“无枝可栖”,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对于很多诗人来说,一般采用修辞手法或想象来虚写,诗人的独特就在于,在叙事中虚化,在虚化推进中叙事,虚实交织,而界限混沌,正是这种混沌的状态给我们带来无法言说的艺术效果。
  前后两节,可以看作两个场面,不是机械地组合在一起,可以看作顺承关系,紧紧围绕自己对爱情独特的感受来写,具有关联性,具有飘浮、朦胧、怪异的感觉。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在具体物象上的觉醒,而这些物象在诗人赋予具体内涵之后顺着诗人的意识流,流成一条河—一首诗,一气呵成。
   二、触角灵敏,放飞想象。
  我记得有一个诗人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不记得是谁说的)。而触角是想象的翅膀,触角越灵敏,就会飞得越高,创作的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朱自清也说过:“触目惊心的生活固然有诗,平淡的日常生活里也有诗。发现这些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面去。”天衣老师善于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发掘诗歌意趣,并把形象与意趣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创造一种新的美学境界。
天衣早期作品《夜》:月光集结起来/蛙声沿着香炉游走/我的香烧了/菩萨只看远方/门虚掩,铜环无声(第一节) 四野竖起/月亮照失眠的人/我逐一掸去梦游时的灰尘/往日记里灌一池秋水/扉页上,写下一行字/远方,巴山有雨/不知道/是一滴,还是一廉(第二节)读完这首诗,让我想起李商隐的《巴山夜雨》,两首诗的意境颇为相似。我在猜想,诗人当时就在读这首诗,自己亲人或是情人外出久未归,也或是李商隐,相似的情形让诗人灵感喷发;抑或等夜归人的煎熬让诗人突然想到《巴山夜雨》而产生灵感。不管是哪一种情形,触点引发诗人的想象在瞬间展开:开篇切入月光暗示内心思念,因为月光,一个从古到今约定成俗的意象,“集结”这个词把静态的月光动态化,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念随着夜加深而加深。“蛙声沿着香炉游走” 寂静的夜里,响起一片蛙声, 以动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只是奇妙之一;二是把声音动态化,拟人化,借势埋下伏笔——香炉。当然,蛙声可以理解我自然之声,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心声。就说是伊人吧,伊人久不归,诗人把内心迫切的愿望寄望于神,可神只看远方,漠视无应,无疑给诗歌增添了宗教神秘的色彩。“门虚掩,铜环无声”,诗人对神奢求陷落,情绪起伏,契合诗写的原则——曲笔推进。“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再次用四野和月光营造孤寂冷漠的氛围,烘托失眠人的心境,那缠绵的相思之苦,不正是李商隐当时的写照吗?而最后的结句,诗人把想象精炼到极致,似有所指,也许是伊人,也许是李商隐,而者这里的“雨”当然暗指相思雨。但不管怎么去理解,一样的心境,是诗人触点,触点支撑下的想象,荒诞离奇,给读者一莫大的震撼。诗人把互不相干的意象物象,比如月光、蛙声、香炉,神、门、铜环、四野、秋水、巴山、雨等,窜连在一起,想象就像线索,就像神来之笔,给读者拓展了无比瑰丽的思维空间。即便只读一遍,也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三、个性化的风格
  天衣老师以想象见长,体现了她个性化的风格,前面两个例子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有人说,诗是心诗,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没有心灵的悸动是写不出这样的好诗出来的。她的每一首诗都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写对生活的真实感想。与其它诗人相比,她的想象又具有独特性,比如“无枝可栖”,比如“往日记里灌一池秋水/扉页上,写下一行字/远方,巴山有雨/不知道/是一滴,还是一廉”等等,营造出爱的纠结,爱的氛围,创造出诗歌的艺术美,使她的诗独树一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