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17|回复: 14

中成文论选(2009——201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4 1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上)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中)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9: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下)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20: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实录
——序罗熳再版的散文集《平常的人》

文/ 山城子

没见过面的诗友飞龙发来短信,说要把我荐给罗熳,为她即将再版的散文集《平常的人》作序。这对我可是件新鲜事,尽管三年来我在网上写诗评已有三百余篇,整集的诗也评过十余部,但就是没有为谁写过序言。好在先前我也写散文,且发在国内各地近40家报刊杂志凡100余篇,其中不乏有在全国或地方的获奖篇目。这样好像有点资历撑着,我就一口答应下来,窃喜于做我人生当中的又一个“第一次”了。
常识告诉我,序必在读后。这时罗熳已经将她的集子放到我的电子信箱里了。于是我下载阅读,一篇接一篇地读,翻过来倒过去地读,感觉就出来了——感觉这的确是一个平常的人,这样半天半天地快言快语地给我讲她一些亲历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发生在学校,有的发生在家里,有的出现在城市,有的出现在乡间,尘埃一样的琐碎与平常。然而就在这平常与琐碎中,实录了作者的平常生活及对社会人生的诸多观察,从而见出了作者的朴实与有心、快活与健谈,率性与哲思。
这个集子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育小记,二是生活小调,三是育儿小篇。因为罗熳是位中学教师,又执着于教育,所以就有“教育小记”;教师也要居家过日子,也要柴米油盐,所以又有“生活小调”;因为当了母亲,有了亲自育儿的体验,所以还有“育儿小篇”。
尽管都加了个“小”字,所言事,所说话,所抒情,未必就小。民以食为天,平常人以生活为事,未必就事事事小。即或小吧,也往往是小处见大之作。例如《生活启示》写的是同事间索要与赠与一本挂历的小事情,却将两位中学教师都为教育事业悉心的当代教师形象凸现出来,同时还启示了处人待事如何转化不愉快为愉快的思辨。育人教书与待事处人,无疑都是我们平常人生活中的大事。再如《我成功的一节课》,不过是小记了课前稳定课堂秩序的经过,但反映的是任课教师对学生平等相处,以情育人的大的教育方略。又如《.我的脚扭了》,也不是什么大事,但经过一系列的“被背”与“扶”的铺垫,最终“我”把这个一定要表达“爱妈妈”心理状态的机会,让给四岁的儿子了(其实哪里扶的动,妈妈强挺着罢了)。这就涉及到了如何科学教育儿童的大问题。所以,小中见大应是这本集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如今是多媒体时代,走在大街上,掏出手机就可以现场拍录所见所闻,发给电视台还可能被播放出来。这样的即时记录,现场感很强,是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罗熳的笔,也如现场拍录的手机,因为她的篇什,大多有强烈的现场感。例如《给生活洒点阳光》这样写一个农村的小伙子:“他来到客厅,我见他个子不高,脸上所呈现给我的是十七、八岁的年龄,表情有点儿怯生但平和。在我面前,他就像古时候的安静的牧童,尊敬虔诚。身穿一件浅蓝T恤,裤是一浅灰直筒裤,浅蓝的上衣很脏,眼睛的光线有点儿散。”特写镜头一样了。再如《时时留心教导孩子》(随意摘一段):“儿子感觉到自己的撒娇不能成功,心里开始有点妥协了,拿起袜子识趣地穿了起来。我接着说:我说过你能行的,就是能行,你看你穿得多
好啊,只是你的头脑里有个惰性吧,凡事想依赖别人,许多事只要你动手去做,勇敢试着做,许多事你都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了!”“嘻嘻”。这又是一个现场镜头。又如《“我要跳楼了”》一开始就写道:“儿子挤到阳台的角落处说:我要跳楼了。我傻了眼,气的不知要说什么话,走上前去把他抱到怀里,问里带责怪地说道:那妈妈生你做什么!”事实上罗熳的散文基本上是现场记叙型的,因之,强烈的现场感就成为这个集子的另一个艺术特点。
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实际上时时处处都隐藏着生活的哲理。问题是作家作者有否这个常识与敏感。罗熳的散文却是随处可见的。应当说:哲思是罗熳散文的又一个艺术特点。例如《快乐与不快乐守恒》就潜藏着矛盾双方依着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哲理。再如《谁是垃圾》,不过看到一老一少捡垃圾的人,竞相捡取别人扔掉的矿泉水瓶子的现场描写,最后却生发出“我们的思想污垢应该时常清理”的哲思。又如《生活的韧性》,则执着于积累事物的量变,以期达到质变的哲学原理。
执着和勤奋,是这个集子为作者实录出来的一种韧性。而构成韧性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却又是十分爽性的。罗熳的散文,开门就到现场,见着什么就报告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绝没有顾忌。所以应当说,呈现为小中见大、实录现场、隐含哲思特色的罗熳的散文作品,形成的是一种爽性的快言快语的艺术风格。
诚然,读散文集不能不说说散文这个文学体裁。她是文学三姐妹的二姐,所谓“形散神不散”,当指其笔触结构的灵活恣意与主旨的专一。她既不像大姐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亮丽的形象与形象群,也不似三妹妹诗歌那样分行或押韵花瓣一样的缤纷或飘零。她成熟于先秦,发展于唐宋,风流到现代。由是,唐宋八大家及先秦诸子百家之文,都是典范。现代散文我读的不多,但也知道胡适的很考证,沈从文的很文学,余秋雨的很文化。他们的作品都是阳春白雪。我个人的发表,一直没有出集,但追求的是生活和生活中散发出来的美,比较讲究点语言与修辞的,这样效果就比较情致些、婉约些、美丽些,虽然大多不能上乘。因此,即或出集也还是平常的“下里巴人”。“下里巴人”的平常与好,在于能够普及大众。但,随着大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其对文学的鉴赏及美学的追求程度也会随之提高。这就要求散文作家作者,也要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提高散文写作的艺术层次与水准,以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文化之需求。
最后还想说出我对罗熳的一种钦佩的心情。就是钦佩她执着于文学创作及其社会责任的奉献精神。她觉得她的作品,句句行行都是金子(见她撰写的《前言》),而这些金子必须撒到社会上才能在人们的心中发光。为此,她前番出这个集子,就花去一万多元钱。这番重版,不知又会花去多少钱。这在别人看来比较正常,问题是到我身上来,就不行。我的各类文章见诸报端刊角的就达800余篇凡一百余万字,加上两部素质教育专著40余万字的书稿,以及50余万字的诗论与诗评,千余首的诗稿,大约可以出上10余部书罢。当然,这就需要10余万元钱。我是没这个气魄,我只能在夕阳余年里,逐步地将我先前的发表,输进电脑,结集于网络——毕竟网络时代了。而罗熳不仅结集于网络,还执着于出书,两管齐下。所以,只偏执于一端的我,是很钦佩她的。

2009-3-18于上海宋园路

(序者:系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退休教师李德贵)

(通讯:561104
贵州省平坝县红湖学校  李德贵)

点评

附观云忘我当时的回帖: 一篇没有客套的赏析文字置于篇首时,它会引导读者进入该书的。 此篇发表于09年3月18日  发表于 2012-11-4 20:39
又读了一遍,也是学习的过程。  发表于 2012-11-4 20: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20: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本是一首美丽的诗
  ——访谈诗人中国,你为什么写诗?

              穆桂荣

  四年前,我怀着对人生美好的憧憬,抱着自己的一个绚烂的梦,茫然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诗仿佛一个迷宫,一旦走进去就有出不来的感觉。就我个人而言,写诗如同吃榴莲。
  
  记得刚去广州时,同家人一起吃榴莲。起初,我一闻到那种异常的气味便“望而却步”,那种臭豆腐味,使我闻之生厌,更何况吃乎?后来,因它的营养丰富,在喜欢吃它的人的美言中我开始一点点的品尝,奇怪的是没过两天我不但爱吃,而且一天不吃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每当去商场,首先进入嗅觉的便是榴莲的芳香,那香味独特,让人垂涎三尺,流连忘返。我不能忘怀的水果中最是榴莲,不知不觉中它让我上了瘾。再后来,我又回到了北方,馋榴莲,想榴莲。哦!宝贝,我竟在葫芦岛找到了它,花了一百多元钱搬回家一个。我兴奋得搂着、闻着,含在口里真是舍不得下咽,那滋味令人回味无穷,咀嚼着绵软甜润、滑爽,吃后感觉全身都舒服过瘾。
  
  我觉得诗比喻榴莲比较恰当。当初,我对诗并非爱不释手,更确切地说就是陌生。只是偶尔的、不经意的读了,忽然才觉得它的质地、深邃、耐人寻味。可就这么的漫不经心便进入了诗,同时它让我有了拿起笔的冲动,并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无日不诗,夜夜捧诗入梦。当诗歌走进一个人的生命,诗的锋芒就会照耀着自己的灵魂。诗让我的心灵明亮、宽阔、宁静,我更喜欢它的空灵与纯粹,在情感上更显得温存、透彻,诗有着无限的珍奇与潜藏。行吟的人心胸开朗,赋诗的人风流倜傥。是诗改变了我的人生,寂寞的心灵不再空虚,如歌岁月里会更年轻、潇洒。人生拥有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我心足矣!乐矣!
  
  如果我不写诗就无缘与大家相处,我时常把自己挂在网上的某一点,感受来自别处的心动。因诗而有谊,天涯不高,海角不远,我们的心会永远握在一起。如果我不写诗,心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美丽的天鹅,那么娇好的明月,初恋也会暗淡,生命的河水也会干涸。
  
  写诗的宗旨虽说不会刻意的为某刊的发表与否,可是,偶尔的录用,那也是对自己诗歌的认可,也会让心里无限喜悦、欣慰和充满信心。每当写完一首诗,有时会高兴得一个人手舞足蹈,抑或心中的潮水波澜不惊。
  
  我喜欢诗友的诗,那轻盈、含蓄、飘逸、朦胧,阅读中享受快乐。养眼、悦心,值得学习。也喜欢自己的诗,它好比一只会说话的小鸟,张着美丽的翅膀,眨着圆眼睛,在我忧伤或落泪时,它会卷着舌尖说,亲爱的,你好!美丽的文字,是那心湖上洁白的浪花、翩跹的蜂蝶,追着徐徐的风,巧妙的拨弄着生活的情趣。
  
  诗歌的路漫长而崎岖。写诗容易,但写好诗就是一个人的苦行。
  
  诗人都是一个迷醉于生活而不动声色的旁观者,相信在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里都可以找到诗意的所在,那些存在于角落而不被人留意的琐碎之处或许蕴含着生活的绝妙诗意。
  
  你为什么写诗?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生活本是一首不羁的诗。诗歌美化了生活,生活孕育着伟大的艺术。大自然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诗。
  
  

点评

好长时间见不到穆桂荣了,这一个奇女子也不知哪里去了……  发表于 2012-11-4 20:50
发表于 2012-11-8 13: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观云!辛苦了!——你这是要出集子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