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醉老翁

四川塔魂之成都诸塔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07: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磐陀寺西方三圣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磐陀寺西方三圣

    磐陀寺位于临邛镇磐陀村,因有大石如磐,故得名。自唐至清,为佛教著名胜地。磐陀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原名开元寺,明代改为磐陀寺。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磐陀寺现存大雄宝殿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建,明正统二年(1437)培修。单檐歇山式,阔四柱三开间,进深亦然;平面正方形,边长九点九五米。檐下铺作斗拱,殿内正中有泥塑“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地大势至菩萨。三像皆跏趺坐于莲台,高约二米。殿内四壁有明代工笔重彩壁画,描绘“善才童子五十三参”佛教故事。壁画中的各个故事,都以山水、树木、流云、屋宇、楼亭相间隔,使之上下衔接而又互相独立成章。笔力遒劲流畅,色彩绚丽,画面结构严谨,人物刻画细致,类似一部珍贵的古典连环画。寺之前后尚存摩崖造像四窟。寺前一窟为元和十五年刊一佛二菩萨,左右外壁刻有密檐塔一座及伎乐一队,窟右塔尚保存完好。寺后五窟一为“千佛”,一为“净土变”,另一窟为密宗造像,亦具唐风。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07: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邛崃金华山摩崖造像密檐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华山摩崖造像密檐塔

    金华山位于邛崃市平乐镇东南一公里处,“金华佛地千般翠”是平乐八景之一。金华山不高,但山势奇特,一条三公里长的大佛沟呈“S”形,将整个金华山一分为二,两峰环抱使金华山恰似一幅天然太极图。沿大佛沟右边,顺着险峻清幽的石梯山道而上,两旁翠竹修长挺拔,葱茏俊秀,有道是:“万竿楠竹舞青纱”。穿过楠竹海,便是大佛殿,殿堂虽然不算大气,但香烟缭缭。再攀上一段陡峭岩壁,就见金华山大佛。依山临岩凿成的大佛,端坐莲台,宝相庄严,造型有点像乐山大佛。大佛右边有天宫寺,据说,自中唐以后,天宫寺就香火鼎盛。从大佛沟左边下山,沿溪峭壁上满是石刻造像,山岩因此名叫千佛岩,据说共有唐至五代的石刻造像五十七龛,大小佛像二百七十四尊。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则被无情的岁月所剥蚀。大佛座前的一幅“天马行空图”是全国摩崖造像中的精品,全国仅存两幅。摩崖造像中也混杂一些当代人在开发这个景点时新造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华山摩崖造像密檐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金华山摩崖造像塔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6: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温江区培风塔


    培风塔故址在温江县城东南今烈士陵园附近。曾学传《温江县乡土志》言其“建年失考”,但据《培风塔粗考》(载《温江文史》第十辑)一文中的考证,培风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84)。培风塔于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

    清朝王瑚有《题白塔子-培风塔》诗赞:“崚嶒宝铎迥崔嵬,倚汉玲珑面面开。佳气不随云影散,文峰耸秀日边来。”崚嶒形容山高,铎,大铃,这里指塔。迥为高远。倚汉指倚靠天汉,极言其高,古人称天河为汉,也称云汉、银汉、天汉。王瑚,镶红旗,三韩人,监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任温江县知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0:0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金堂瑞光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瑞光塔

    瑞光塔,俗称白塔,在金堂县城南二十四公里处淮口镇外蛇山上,背靠太平寺,俗称白塔寺,面临沱江。塔为仿木楼阁式,通高三十三米,素砖建造,黄泥、白灰浆砌。塔基用条石砌成,面阔八米,有二层塔基,素面须弥座,塔身方形十三层。塔身底层六点八米见方,四角有半圆砖柱,各层渐次收缩,直至塔顶。每层均为仿木楼阁四楹三开间,底层西方开门。门下设阶梯式踏道七级,每层均为四楹三开间。底层有斗拱七个,转角铺作有假昂。以上各层每层斗栱五朵。第六层前后塔铭均已剥落。塔身每层撩檐枋叠涩数砖形成流线型塔檐,塔为空心,塔内九层塔室,与外表十一层同高,有旋式砖砌蹬道可达顶层。在第三至十一层中间,除第六层因塔铭堵塞外,其余各层均有券洞假门及券洞假窗。有假门的各层设有佛龛,在第五层的内壁老墙皮上留有“府城孙寄行宝佑癸丑仲夏吉日到此游”的宋代墨书题记。塔原有塔刹,清代被雷电击落。根据此地行政建置沿革,塔与佛寺的位置、建塔材料、形制以及古籍记载等判断,此塔应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或稍后。据《县志》记载:“瑞光塔在淮口镇白塔山,创始无考,隔江为怀安军故址,则也唐宋来有之矣”。具体年代不详。过去大家公认为宋塔。近年在太平寺侧发现一块明嘉靖三十二年《培修本庙碑记》,其中有云:“佛塔胜景创自东晋,以至宋代绍兴十八年岁次戊辰之秋,寺住持僧悟明禅师经理培修”。加上太平寺曾有石刻楹联云:“太平古刹卓乃汉宣垂建;宝塔祥光原由东晋初修”。此联已残,现砌于该寺北围墙上。塔基东面还有隐约可识的一副镌刻对联云:“晋武洪都×壁×;××怀镇塔碑×。”由于这些原因,遂又有塔建于东晋之说。此塔于一九八一年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0: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金堂慈云寺经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慈云寺经幢

    慈云寺位于金堂县九龙镇云顶山巅。据嘉庆《金堂县志》记载,始建于南北朝齐、梁间,当时名清修寺。历代增修改建,隋为天宫殿,唐改云顶寺,宋赐名祥符禅院,元赐名护国朝天寺,明为蜀王金雁庄,改名慈云禅院。洪武二十七年(1394)和永乐十四年(1410),成化十年(1474)曾三次培修。寺明末清初毁于兵祸。清康熙七年(1678)由僧竺意主持重建,仍名为慈云寺。

  乾隆年间(1736-1795)又经竺意的弟子祥芳大加增修。嘉庆年间(1796-1820)僧清锽改建山门,光绪十二年(1887)又新建罗汉堂,规模达到十殿、四楼、三堂、二园一坊及四房,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 天宫殿、哼哈殿、藏经阁、祖师殿,左侧依次有送子殿、关圣殿、鼓楼、罗汉堂、西花园、祖堂;右侧依次为文殊楼、钟楼、五观堂、东花园;另有后房、马房、书房涅磐四房。相传,僧众最多时达千余人,至民国初年仅有僧徒七十余人。寺中暮鼓晨钟、香灯宝花,为川西名刹,自古有“上朝云顶,下朝宝顶”之说。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0: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金堂三学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三学寺

    三学山位于金堂县城东六公里处栖贤乡圣灯村。相传为“蜀中八仙”之一的李八百三次学道之地。山路通往川北之古代“阴引道”上,山下“三学隘”道险而长,扼成都东北门户。唐景福元年(892),西川王建攻杨晟于彭州,兴元帅杨守亮派符昭救援,符昭进军成都,在三学山扎营,被王建部将华洪驱走。民国五年(1916),“四川讨袁军”又曾于此设伏,围歼了一营骁悍的北洋军。

    隋唐时山上建有延祥、广济、鸿都三寺,后改名为法海、普济、广济,总称三学寺。寺前有古开照寺,俗名前庵。诸寺前后竹树掩映,泉壑交错,原有飞来石、佛迹石、盘陀石、皇姑坟、黄犊塔、鹦鹉舍利塔支提石塔、七佛岩以及栖贤洞(又名琴泉)、仙人洞、仙人井、洗马池和被列为金堂八景之一的“圣灯朝佛”等胜迹。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曾篆刻“龟鹤齐寿”四字于山岩上,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段文昌等,又为鹦鹉舍利塔、支提石塔撰文立碑。隋代高僧智炫、唐代高僧悟达国师、鉴源、慧观等均曾来寺讲经,悟达还请四川名画家李升在成都大圣慈寺绘制一堵《汉州三学山图》加以推崇。

    古代,寺内曾藏有碧玉佛龛、藕丝袈裟、锦字《心经》、贝叶金字《涅槃经》等珍贵文物,今无存。三学山,唐、宋以来即驰名川西,唐代诗人王勃、薛能、王雍、张虫宾、杜光庭和前蜀后主王衍、太后、太妃(花蕊夫人)等都曾到此游历题咏。唐宋时代不少人开龛造像,题词刻壁,后人的题咏不可胜数。明洪武中,“以三学、云顶赐蜀藩为金雁庄”。三学寺改名“栖贤禅院”,并在寺后盘陀石上修建一座由大小八万四千座塔聚成的“释尊无量宝塔”。旅华日僧东升为塔书写了《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碑文。明末兵燹,“三石”、“四塔”和珍贵文物毁灭殆尽。三学寺第三十二代住持僧大觉(法名性智),于康熙年间募化重修三学和开照寺,均为三殿二厢房的四合院式建筑。

    “文化大革命”中,各寺殿宇佛像石刻多数毁破。一九七八年后,山上遍种果树,登山游览,山川依旧,泉壑仍存。春满桃李,夏艳榴花,秋丰柑橘,冬挺松柏。前庵开照寺前,中二殿及左右厢房已修复。中殿关公等像仍然保留,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等重修碑记六通。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铸有蒲牢和各种纹饰古钟一口,高一点三米,口径一米。寺前永乐年间的经幢巍然屹立,下寺尚存山门香樟和观音殿一间,透雕门窗,形式古朴,存南宋建炎四年(1130)的记游碑一通,历述当时山上名胜古迹。寺侧有千年铁树凤尾松一株,主干高二点五米,径粗一米,上有七个分枝,大者径二十厘米,挺拔茁壮,连年开花。寺后有唐代摩崖造像。中寺现尚存正殿,有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碑记一通,石雕卧牛柱础一件。上寺门前植有巨樟二株,山门已重建,有三个门道,门后为天王及弥勒殿,弥勒像背后有一韦驮像,塑造艺术水平颇高。院内立有千佛塔一座。重檐歇山式正殿基本完好,脊上绿硫璃宝珠和鸱吻安放完整,殿内存有部分佛龛,四面观音像一座和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四次重修碑记。另有一件石质香炉底座,四周透雕十二人物,姿态各异。殿后“释尊无量宝塔”也复原,铭刻中日文化交流的《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石碑亦完好保存。三学寺于一九八一年被列为金堂县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0: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金堂明代永乐经幢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明代永乐经幢

    明代永乐经幢在三学山开照寺前山坡上,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高六点五米,通体成六角形,底座高二点一米,下部为须弥座,下枭风化,束腰六面交错刻有莲花、牡丹等浮雕,上枭刻仰莲台。须弥座上有两层覆斗状仰莲台,莲台之上为幢体,刻有楷书《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字体工整秀丽。幢体之上为幢盖,分为四层,底层幢檐刻有云纹,上有佛龛,内有佛像。中层幢檐之上为球状莲台。顶层幢檐之上有仰莲台,上以莲花结顶作刹。全幢造型优美,刻工精细。一九八八年被列为金堂县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21: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金堂法海寺释尊无量宝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上寺院内千佛塔

  在法海寺背后。前门为仿木结构石坊,宽六点六米,通高四米,门洞宽一点六米,高二点一米。原有双扇石门,额枋刻楷书“释尊无量宝塔”六字。上部有六个浮雕斗栱。覆盖有带椽石坊顶。顶部稍残。坊后为仿木结构石室,宽十三米,深六点二二米,高三点五米。前后左右均有四柱。上端刻柱头铺作,楹间砌墙。原前、后各有三道双扇石门,门上有额枋与平板枋,枋上面刻浮雕的补间铺作,每两柱间四朵。斗栱上为平板枋及圆形檐檩。檐檩于石室四角交叉,以挑枋上角头铺作承重。檐檩上部为带椽屋顶覆盖四周石墙,石室中部露天。此室据《舆地纪胜》载应为宋代建筑。石室中立有《栖贤山道场禅寺石塔记》石碑,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立石,景泰四年(1453)重刻。座头残。碑高二点零四五米,碑帽长方形,上角稍有抹圆。通身浅雕云纹,中部篆书“栖贤山石塔记”六字碑额。碑身四周有六毫米之浅雕云纹花边,碑文二十八行,每行五十一字,楷书。日本僧人东升篆额并书丹。文字秀丽工整,载于清嘉庆《金堂县志》。塔为明蜀王朱椿所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完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天启三年(1623)有补修。碑文中提到古印度阿育王建有八万四千宝塔,号阿育王塔。“释尊无量宝塔”即根据阿育王故事构思而成。
  塔建于石室后之塔基上,左右护法天王像已残,塔由分塔及顶塔组成。分塔共一百六十八座。每座通高一点四六米,正八角柱体,由盖、座、塔身组成,塔身每面划分十六层,每层刻高十三级小塔四个。除第十一层的东西南北四面,各镌一小佛像外,每件塔身共有小塔五百零四个。现存顶塔建于塔基最上层八角形中心,全塔残高三点九六米,通体八角形。下为须弥座,束腰各面分刻缠枝及双菱纹。中为塔铭。正南面分刻“南无多宝如来佛”、“南无释迦牟尼佛”两行楷书字。其余各面刻缠枝纹线雕。上部塔顶残存七层相轮,均有刻花凸檐。


  释尊无量宝塔毁于明末兵燹,断塔残石,纵横满地。按碑意及现场勘测,作出复原图。其结构形状依目前判断,塔基应为七层,底层边长六点八米,各层依次渐缩为八十厘米。层高各差四十厘米,各层八角形的尖角相对,分塔排列在各层塔基上,底层每面六塔,二层五塔,如此递减至六层为一塔,从八角形之任一边看,均成金字塔的等腰三角形,而且横看成列斜成行。从塔顶俯视,全塔又为六个布置有序的八角形塔环,八方一百六十八座,每座以整数五百小塔计,又为八万四千之数。以一塔概括地象征了阿育王一生所造八万四千塔。全塔中央又在第七层塔基上砌建顶塔以总领全局。不仅造型奇特,浩工繁艺,而且符合美学、建筑学以及等差级数和几何学等原理,设计新颖,精雕细琢,足证祖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先进发达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释尊无量宝塔于一九八八年被列为金堂县文物保护单位。现释尊无量塔为二千零五年修复而成,因二千零八年大地震影响,具有较大安全隐患而不能对外开放。想象此塔八万四千小塔何其壮观,可惜没看到图片。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07: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双流薰风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薰风塔


    双流县原有二塔,一是胜利镇牧马山九倒拐山上的白塔寺白塔,二是双流县城南边的三里坝的薰风塔,合称双流二塔。这两座塔均被毁,“白塔”毁于一九五九年,“薰风塔”一九六七年被拆除。而今双流棠湖公园的“薰风塔”,是一九八六年修建“棠湖公园”时仿建的。据光绪版《双流县志》载:薰风塔在“城南三里,塔高十二层,中外皆甓,内螺旋,仅容童子,塔旁无寺观。盖前代造,取形胜者,故兵火不为害”。县志上还有记载说:该塔“巍峨特立,前代所造也。桥上一呼,声应如响,八景所谓塔桥响应即此”。“塔桥响应”是双流的古八景之一。



    棠湖公园位于双流县城中心,建于一九八六年,时值“七五”之初,利用旧河道及川西农村特有的竹林深院,精心设计,历时二年,建成这座具有巴蜀山水、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同时又透着北国、江南、岭南园林特长的公园。占地面积二百五十亩,其中水面七十余亩,是以海棠和湖泊为特色的新建仿古园林,湖以棠名,园依湖就,故名“棠湖公园”。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1: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新津文峰塔

    文峰塔,又叫白骨塔,在新津县宝资山现尊师亭附近,砖塔相传建于唐代。塔高三丈余,塔顶长有一棵桔树。一九六八年,为取砖瓦、木料,爬山中学将宝资山上的文峰塔炸毁。传说,这塔顶桔子只有住在玉皇观山下石洞里陈居士才吃得到。陈居士一身非凡武功,看破红尘隐修。每当桔熟,她就在夜里跃上塔顶摘取。陈居士活到五十年代某时,进入她隐居山洞再没出来,听说她自知大限到,躺入备好石棺内,发动机关,把洞门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2: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蒲江龙潭白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龙潭白塔,位于蒲江县城东2.5公里,东临蒲江河,沿蒲新路可直达。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修建。“龙潭白塔”依潭而立,塔为密檐式砖塔、七级、六角,通高18.3米,可入塔登高望景;塔周树木繁茂,桔满枝头,一遍金黄,潭水清澈见底,鱼游虾戏,天空彩云朵朵,白鹤群翔。游人至此,垂钓、观景、赏古谈今,闲幽雅逸,其乐无穷;更有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魏了翁墓等景点,令您流连忘返。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2: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蒲江文风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文风塔,位于蒲江县西来古镇。建于清道光十三年,高约20米,分着3层,外加宝顶。文风塔上刻着这样的诗句:“临溪之山清且幽,临溪之水碧如油。”。塔身成六棱状,每一层都是飞檐走角。塔身四周是戏曲雕塑,配有九曲篆文,此乃世间少有。

    相传,临溪河畔住着一位青年,他从小喜欢书法,也就练了一手好字。但他习惯极差,写的字片到处乱扔,后来眼睛慢慢变瞎了。后又被仙人点化,十年捡字片烧于文风塔中,眼睛重见光明,挥笔在文风塔的塔口写下“惜字宫”三个大字之事,在临溪河一带传为佳话,越传越远。此后,当地学子们都引以为戒,把废书、乱纸集中保管起来,从不乱丢字片。临近考试时,这些莘莘学子便拿着这些破书、乱纸来到文风塔前,焚香、祷告,将其投进“惜字宫”烧掉,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实现自己十年寒窗苦读的愿望。其时,周边县份的学子们也纷纷赶来效仿祭拜。于是,西来文风塔便成天人来人往,惜字宫口日常烟雾腾腾。时至今日,当地读书人对神灵的迷信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早已破除,但“惜字宫”这三个大字历经历史沧桑后却依然异常醒目、耀眼,发人深思。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12: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蒲江宋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宋塔,又名箭塔,位于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临溪河畔,乡人称“蛮塔子”,塌身硕伟,宋代火砖砌成,砖长1尺,宽5寸,厚1寸,质地坚牢,塔已倾圯,残存底座两层,上大下小。底层高丈许,座东向西,有门可入。1982年10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采取保护措施。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5: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大邑白岩寺白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白岩寺白塔群


    白岩寺位于大邑县金星乡,寺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川西平原唯一的一家藏传佛教寺庙。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白岩寺白塔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5: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大邑高堂寺如玺大师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高堂寺 如玺大师塔



    高堂寺位于大邑县城西十五华里敦义乡境内高堂山,始建于东晋太元年间。原名福庆寺,北宋时改名为兜率寺,南宋以后始更今名。进高堂寺山门,沿石阶而上依次是接风殿、观音殿、韦驮亭、大雄宝殿、仙女殿、藏经楼等建筑群。殿外,古柏参天、桢楠滴翠,白云飘逸舒卷,青山幽静朦胧。再登上一百五十八级石级到达灵宫殿,又再上一百八十七级石阶上伏虎殿,续攀五十五级石梯为高堂寺著名的蓥华殿。明万历皇帝追封的蓥华祖师就葬于高堂山蓥华正殿,大邑高堂山、蓥华顶、蓥华殿及蓥华塑像,都是为纪念蓥华大师命名而修建的纪念性殿宇。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崇州白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崇州白塔


    白塔,即晋原舍利塔,位于道明镇白塔山白塔禅院内,始建于隋。塔七级方型实心,基座边长三点五米,通高二十米。底层有龛,塑一佛结跏跌坐。白塔与湖光山色相映,傍晚犹为壮观,白塔斜阳为州境八景之一。时近黄昏,暮鼓声声,风摇铃铎。陆游任蜀州通判时,常忙里偷闲,来此游览。他《白塔院》诗道:“冷翠千竿玉,浮岚万幅屏。凭栏避微雨,挈笠遇归僧。残阳明楼角,屯云拥塔层。溪山属闲客,随意倚枯藤。”白塔和白塔禅院经数次维修,风采重展。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崇州洄澜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崇州洄澜塔


         洄澜塔位于怀远镇前锋村青杠墩,塔六角九级,高三十九米,中空,有上五十级阶梯可登塔顶,中心一孔可一望至底。上六层六个面均有窗口,可眺望怀远镇远山近水,下三层有采光采风梅花洞孔,由柱围成内室。底层有龛,墨绘暗八仙等壁画。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建成于一八六六年。怀远镇历史悠久,距州城较远,官府有鞭长莫及之虞,于是奏请朝廷设州治理。所以怀远镇又称“分州”。清同治年间,冯权任“分州县佐”,他认为分州是个船形在水上漂游,易遭火劫,又不利出人才。需建一塔方能避火灾、出人才。因此倡导组织集资修建洄澜塔,历经三届“分州县佐”,花十五年时间方竣工。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崇州街子镇字库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街子镇字库


    字库在街子镇场口朝阳村,与唐代诗人唐求故里毗邻,建于清道光年间(1856)。所谓字库,实为六角五层古塔。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造。每级塔身外塑六根龙柱,壁上塑花鸟、戏文;爪角悬挂铜铃,随风传响。最上面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街道的上场口和下场口分别修建了一座专供焚纸用字库。上场口那座已毁,下场口那座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古镇一道景观。二千零八年汶川特大地震,塔顶部倒塌。

 楼主| 发表于 2015-1-28 16: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崇州光严禅院悟空宝塔遗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悟空宝塔遗址


    崇州光严禅院悟空宝塔,“悟空”非西游之悟空。

    法仁僧,朱元璋的幺叔,曾云游印度、西藏,奉回珍品《贝叶经》,当年辗转来到古寺,为古寺的氛围所动,遂留下,后任住持。时蜀献王朱椿探访古寺时得知太祖幺叔在此任住持,便奏禀成祖赐法号为“悟空”。悟空和尚潜心修炼,精研佛法,圆寂后,其肉身一直坐立于灵塔之中,方面大口,面目生动,似游离于现实和极乐两个世界之间。在灵塔的神龛两侧有一会对联“从今日回头大悟,是浮云过眼皆空”,联尾藏有“悟空”二字,故灵塔得名“悟空灵塔”。一九五一年,成都解放后一年,这尊六百年不毁的肉身毁于人祸。幸存当年“悟空”照片及宝塔照片各一张。

    崇州光严禅院位于街子镇凤栖山,始建于晋代,晋文帝赐青城三十六庵,古寺为其中规模最大,原名常乐庵,隋文帝赐光大严明匾。唐朝善思和尚改名常乐寺,明朝改为光严禅院。寺中重檐飞阁、古朴幽雅,寺门悬匾“光严禅院”为清代康熙皇帝亲书御赐;四川总督九昌衡的禅意对联、于右任先生是草书“藏经楼”保存完好。寺庙因有初刻南藏、贝叶梵文、御赐极品三件宝而驰名,因而被喻为“西川第一天”。
发表于 2015-1-28 16: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砖、一石、一木 —— 一塔

忽生悟想,若诗人以建塔之功写诗,诗何不伟哉?须经年不缀,持之以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