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78|回复: 9

南方有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5 18: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方有竹

南方有竹
杭唷
斫竹
嗬哟嗨——

南方有竹
杭唷
削竹
嗬哟嗨——

南方有竹
弹石
飞土
嗬哟嗨——

南方有竹
杭唷
逐肉
嗬哟嗨——


2017-6-15  梦小孩


附一:

《砍竹歌》(吴·河阳山民歌)

杭唷,斫竹,嗬哟嗨!
杭唷,削竹,嗬哟嗨!
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
杭唷,逐肉,嗬哟嗨!

史书《河阳志》记载“吴王梦寿,于山之南,海之口,筑城称河阳”自古即为江南重镇,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受菘泽、良渚文化之影响。七千年前即进入水稻种植的农耕时代。这首《砍竹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发现。因和传说中《弹歌》相似,被誉为中国远古民谣的活化石。论家推测当早于《弹歌》。本人也以南方有竹为前提,更坚信《砍竹歌》的原发地在南方,而不是黄帝时代的北方。当然《弹歌》也非黄帝所作。


附二:


《弹歌》(相传为黄帝所作)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出处《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所编著。


附三:


两者相比较,显然《砍竹歌》更原始,更具本来面貌。作为二言诗的《弹歌》少了“弹石”这个中间环节。既为《弹歌》何以诗中反没有弹字呢?远古民谣多无题,标题系后人所加。大多来自歌中内容。大概是成书人时为了声韵和节拍的原故,略去了弹石。如书写成”断竹,续竹。弹石、飞土,逐肉。“节奏感明显的冗长了一拍。所以《弹歌》全用仄声,显急促之感。后人论之为紧张的节奏一气呵成。其实原本为南方之歌,虽然同为渔猎时期,毕竟南方蛮夷节奏要舒缓得多。而弹石更是石器时代的标志。


附四:

从歌与诗的分别上,歌永言,重在扬声;诗言志,重在表意。所以尽管《诗经》多来自歌体。但毕竟已进入成熟的诗时代。所以诗经中以重言(反复)代替了扬声,留下了歌谣的痕迹。其实《诗经》时代,中国远古的歌谣大多已随着时光流逝。剩下的当然也是时代所重视的记事、抒情、讽喻、言志之作。毕竟周时代的文明又大踏步的前进。因此《诗经》可以看成是纯文本之作,而不是远古民谣的遗音。它产生于西周至春秋的五百年间大体是准确的。



2017-6-15 梦小孩  又记












发表于 2017-6-19 15: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歌与诗的分别上,歌永言,重在扬声;诗言志,重在表意。
发表于 2017-6-19 15: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新诗也可以这么写!
发表于 2017-6-19 16: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在我们歌唱时并不需要思想。

而是声音,旋律的悠扬!
发表于 2017-6-19 16: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绝大多数是没有声音的。

它们重在表意而非传情。

所以思考也阻碍了诗与读者的交流。

我们唯恐表意的不够,而将更多的意符塞入一首首有限的诗中。
发表于 2017-6-19 16: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之于现代诗,歌是一种至纯的表达。


它没有利益的诉讼,只有情感的和鸣。


当下,我们的歌比之诗之所以有更多的受众,恐怕也正在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7-6-19 22:5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这个尝试,让我获得了诗歌中,诗与歌的侧重。


假若《诗经》还是诗与歌的合璧,则唐诗中的近体诗基本上已稍息了歌谣。


白话诗从表意出发,更多的是诗。所以白话诗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尤其是散语体,基本上没有旋律。

言为心声。不能言传的,当然不会记在心里。
发表于 2017-6-23 16: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斫竹歌》
  上古歌謠
杭唷,斫竹,嗬喲嗨!杭唷,削竹,嗬喲!杭唷,彈石、飛土、嗬喲嗨!杭唷,逐肉。嗬喲嗨!





南方有竹
杭唷
斫竹
嗬哟嗨——

南方有竹
杭唷
削竹
嗬哟嗨——

南方有竹
弹石
飞土
嗬哟嗨——

南方有竹
杭唷
逐肉
嗬哟嗨——


2017-6-15  梦小孩

山城子说:梦小孩你的作品只能是上古歌谣的改编吧??


点评

谢谢李老师! 不是不复。而是一直迟疑未复。 今日再读李老师的这则回帖,领悟了老师所赐“改编”一词的另一重意义。再谢厚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5-14 09:27
发表于 2017-6-24 14: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有竹》很好的啊。

它比之原上古民歌,更有韵味。纵然“改编”也是成功的一例。

如果,我国的上古出现了这首《南方有竹》那我们的汉语言诗歌的成熟度最起码再上推三千年。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09: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城子 发表于 2017-6-23 16:36
《斫竹歌》
  上古歌謠
杭唷,斫竹,嗬喲嗨!杭唷,削竹,嗬喲!杭唷,彈石、飛土、嗬喲嗨!杭唷,逐肉 ...

谢谢李老师!

不是不复。而是一直迟疑未复。

今日再读李老师的这则回帖,领悟了老师所赐“改编”一词的另一重意义。再谢厚爱!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