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73|回复: 4

[选稿] 10-05《中成评论》栏目选稿跟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11: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05《中成评论》栏目选稿跟贴

(编审)与诗为伍、山城子。

选稿编辑:中成评论分区及所属版主

分类:

*阅读与欣赏
*美学进行曲
*文学自由谈
*中成原创主题评论


选稿时尽量标明分类。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手记(二篇)
文/  天荒一隅

回复,手记(一)

万花筒映射的生活断面,变幻无穷。童年,幻想起飞的年龄。长大了,却少有了幻想。人生啊,常被感叹,幡然思念曾经的映像。

桃花开得让人心醉。我要是有一个小女儿该有多好,也给她起个名字叫桃花。

晚春的雪,总是让你对雪一种新鲜的心理感受,它纷纷扬扬,轻轻落在你的脸上顷刻就化了,仿佛情人给你一个可人的小吻……

这个多难的春天,让人哀怨让人愁。但诗人让人们看到,失而复得后依旧是阳光般的灿烂。

因为我,你和大地竟然如此默契。这把活灵活现的锄头简直就是一个精灵,把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低沉的情绪一再让唐朝的秋天,失去该有的韵味。茅屋为秋风所破,多事的秋终于让一个王朝走向衰败。

江南,初秋雨巷,油纸伞带着另一种味道在延续。

世外桃源,陶公把花魂,栽在篱笆的一株菊叶上。让秋多了一些快意。

没有见过的大旱,这把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百年大旱,天地无情人有情

像山林流出的清泉水,有时平稳,有时跳跃,偶尔遇到几块石头,就跳起几朵养眼的白浪花

风潮,淹没了所有的臆想。在海面前,我还能想什么呢,溶入它,回归它?有谁知道,原本,我们就是一滴水或一粒盐。



恢复,手记(二)


关于海域的思索,东海,还有南海,海无疆,海有域,海无言,海呜咽……

村无大事,草民自生自灭,世代如此。唯一流传下来的,是稍欠整理的族谱,如有族谱可考,那便是幸事。我的村庄便是无人知道的小草。

厄尔尼诺,太平洋的怪兽厄尔尼诺,你直指西海岸--亚细亚大地,杀向云贵,杀向渝川,还有印度支那的那些异邦国度。告急,澜沧江断流,告急,红河干涸。东海岸,美国的飓风暴雨侵袭,更惨。大自然的报复,非人力可抗拒
气候问题,人类只会在会议上空谈。悲剧将继续……

旱情诗,很有气势。此刻,我爱彩云,更要乌云,我想要一枝如椽大笔,浑天一抹,让所有的云彩颜色深沉到黑,然后,呼风唤雨。

道出诗歌的真谛,海波真诗人也。

关于诗和诗人的诗总是那么令人感动和神往。观云、小雪幸福的人,秋日有约!

山高人为峰,是那些淡淡的蓝,薄薄的雾霭,让我们的卑微升腾起来,在这个时代,泰山不再是皇权的象征,极顶的石碑成了我们一介草民观赏的器物。

有些诗,读起来除了舒服,还引人思考。

如何深化主题,颂歌的软肋正在于此。

简约的诗里总是暗藏禅意。这个季节,想起海子,文字都会疼痛起来。

特喜欢第一首,寥寥几笔就描出朦胧的雨中小村的情境,望疯的技艺日臻成熟了。

高平的这组诗读起来相当舒服,也许来自生活、贴近生活的诗就是这样。

娓娓道来的叙述,流露出人生太多的无奈与感慨。正如--“窗外有太多的蛛网,正借着阳光的掩饰  纷纷向我束缚而来”。

佛祖,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看清这个世界佛门与和尚的真假。

在这个春天,命运会顽强地长出抗争的新芽吗?

燕归来,可带来游子的思念……

桨划过的不只是水,还有时光。

大庆,神奇的土地,令人神往的地方。大庆,英雄的土地,

“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灵魂像白大褂一样干净”。诗太娴熟了,正在向大师飞翔!

喜欢这组,精炼、轻灵,读着感觉像蜜蜂在花丛自由飞动。

春梦,让燕子衔走那挡着思乡一帘忧愁。委婉的春怨,可人的小情调。

一组关注现实的佳作,我深爱的土地,让人心碎……

我听见世界屋脊,洁白的哈达被地魔撕裂的声音。萨达尔王,在宽阔广场,你矗立的铜铸之身,焦急地扬鞭策马,你是在为你的子民寻求救世主吗?

我知道一个玉树的苦难,就是整个民族的创伤。让我们一起为逝者祷告!让我们一起为玉树加油!

天安门,太阳升起的时候,把我们的五星红旗却默默地降下来,因为4.21,我们要以国家的名义向玉树志哀。


收藏 分享 00 0 顶 踩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22: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为点评?
文/ 观云忘我

点评是不是评点的误用呢?反正这个词我在《辞海》里没有查到,一些新编的辞书中有没有,我不知道。但依据其在网上和电视里出现的频率,这个词是相当的通俗了。好像大家都明白它的意思,点评既可以像余秋雨先生很文化的那样,也可以像阎老那样三言两语击中要害或称一语中的。余秋雨是大文化,阎老是大智慧。我等不要说望尘莫及,是连想也不敢想的。这里也就权且借用一下,它日有人要了,拿去就是。点评,我的理解,不宜太文化,而应当是点到为止。

例:

《很多事》

 文/诗在线

很多事不期而至
像清晨的麻雀
毫无根据地将你吵醒
然后转身不见
于是我便学会搁置不理

09-07-23

如同诗在线的这首诗一样,作者采用简捷的方式,绕过了题目。以智慧,为《很多事》做一个了结——搁置不理。这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诗人的态度么?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否?在这首诗中,作者并没有说无事找事,而是用麻雀这种鸟的叽叽喳喳形象化地演示了很多事,并且不期而至。紧紧扣住了标题。并迅速地将其推向了高潮——将你吵醒。因为有很多事不期而至,所以反映才这么迅猛,迅猛得你无法把握,眼看就要失持。你毫无思想准备,一下子被卷入了诸多的事态之中,这里的醒其实指的是晕,为什么是晕呢?一个人睡得好好的,毫无头绪地被无端地吵醒了,必是心烦意乱。

09-07-2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22: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的生存法则
文/ 烽火

世间(即宇宙间)万物各有各的不同之处,但同时又有着很多共同的规律。诸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物竞天华,生长进化等。从分类学上讲,人属于动物界-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种。而诗歌属于人的精神产物中,艺术类的一个分支。它的诞生及发展完全遵循着世间万物的共同规律。

       诗歌的诞生,是应了人类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诗歌也在不断更新着自己的表达方式。每一次的形式变化,都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读者的需求。这就是一个自然生长进化的过程或规律。任何一种艺术的生存发展,都需要回归自然中生长进化。离开了读者的艺术就如同种子离开了土地。一种完全失去了信徒的宗教,它的命运就是彻底死亡。联合国教科文费尽心机地保护了一些频临灭绝的艺术,但对于那些没有了读者的艺术,这种保护只能如同保护一枚标本。就如中国的西夏文和金文,如果找不回这些文字的使用者,就永远找不回这些文字的生命。

        保护植物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让种子回归土地,放在匣中的种子,终究要失去生命。保护动物的方法,最科学的就是让生命回归到自然界繁衍生存,笼子里的动物,是生命退化的过程。

        诗歌的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让种子回归土地--让诗歌在读者中发展、生存!读者是上帝,这是真理。谁不尊重读者,谁将逃不过被灭亡的命运!泊来品_话剧,在中国一度走红,是曾被专家学者们捧为阳春白雪的艺术。中国的话剧团也曾如雨后春笋。但话剧在发展过程中忘记(或忽视)了,如何去适应中国观众的胃口,最终被中国观众几乎是彻底抛弃。有篇报告文学这样描写到:“最后一场演出时,舞台下面真的只剩下了一个观众,有人问团长,是否还继续演出?团长沉重地回到:演完!演出刚一结束演员们就拥在一起抱头痛哭起来……他们很清楚,这已是最后一次的演出了”。

        当今诗歌读者严重地流失这是事实,我希望诗歌不要走向话剧的命运。从话剧的衰落还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你被捧为阳春白雪,还是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都不能挽救一门艺术的命运,只有观众(读者)才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地!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22: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赵守亚大众化的诗性语言之美
文/ 山城子

语言是诗歌的艺术根本;语言的大众化,则是诗歌生命力的所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其实都与当时大众化语言的提炼有关。诚然,仅有大众化是不够的,还必须诗性起来,亦即艺术起来灵动起来美起来才可以称为诗的。
北国大庆诗人赵守亚的诗歌作品,就很典型地具有大众化的诗性美。笔者在网上搜到诗人的一组作品,不妨在这里与诗友们一起欣赏,来印证一回留给我的这个深刻印象。

1、美在大众化而诗性。
大众化语言,就是从现实流行的口语提炼出来的通俗明白的语言。
“谁见阳光说话/ 告诉明天的绿水在哪? ”“谁说阳光不会说话/ 山野为何长着年年岁岁的庄稼”(摘自《谁见阳光说话》)。小学生都能一读就明白话语,通俗又简洁。
“你能告诉我吗/ 就真切的一句呵”(摘自《比一多一点的想》),“一会儿风来/ 一会儿雨走了/ 一会儿天冷了/ 一会儿又热了”(摘自《不能拒绝的飘落》)。还是小学生都能一读就明白话语,通俗又简洁。
简洁本身,就有了诗性的因素,何况以上所举还不露痕迹地依次使用了拟人、设问、排比的辞格呢?

2、诗性在于积极修辞。
语言的诗性,亦即艺术性、审美性,大多是使用积极的修辞来实现的。诗人赵守亚的诗作里,就很恰当地使用了多种的积极修辞。
“苦痛燃烧的日子/ 云在何处将你柔柔的牵挂?”(摘自《谁见阳光说话》)——这是拟人。被拟人的“云”,就令读者有了美丽的想象空间。这就很诗性了。
“土地是不是我们的母亲/ 月亮是谁放牧的一匹白马”(摘自《谁见阳光说话》)——这是比喻。前者兼用反问,不容置疑;后者新颖,而模糊的“谁”,就有了审美的余味。这就很诗性了。
“有没有比幸福还幸福的欢悦/ 比洁净还洁净的明亮/ 有没有比愁苦还愁苦的人生/ 比肮脏还肮脏的心脏?”(摘自《比一多一点的想》)——这是由递进式复沓构成的排比,而“有没有”的反复,就把思考传递给了读者。这就很诗性了。何况还镶嵌了“欢悦”“明亮”两个形容词的活用呢?

3、修辞最美在于活用。
词类活用与辞格是积极修辞的两大手段。词类活用用得好、有创新,会使语言显得更其活泼新鲜、更其睿智灵动,更其具有审美功能。诗人赵守亚的诗作里,就灵动活泼着许多种恰当的词类活用。
“让山村的秋风告诉你吧/ 我们遗弃的思想/ 已被年迈的母亲/ 一串一串晾晒在屋檐下”(摘自《谁见阳光说话》)。——这里句中的“遗弃”与“晾晒”,是动词的比拟活用方法;“一串一串”,是叠用的数量词的拟物活用方法。古汉语中所未见,是词类活用的创新。
“瘦弱看惯了衰老的模样/ 惬意迈着八字展示着从容/ 心的踉跄不该是酒的罪过/ 歪斜许是一次短暂的失衡” (摘自《透视一种跋涉》)。——句中的“瘦弱”“惬意”“踉跄”“歪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古已有之。这么密集,是传统的发扬光大。“看惯”“迈着”“罪过”,则都是动词性或名词性双音合成词的拟人活用方法。是创新。
“只有用这晶莹的飘落/ 才是唯一的陈述与表达?”(摘自《不能拒绝的飘落》)——句中的“飘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是传统的继承; “陈述与表达”,则是动词性联合短语的拟人活用,属于创新用法。

如若没有这些积极的活用,语言的诗性就会大为减弱的,而审美情趣也必然淡薄下去。
自然,我喜欢大众化诗性语言的审美,但并不认可“诗到语言为止”的观点。我推崇语言必及情思,否则语言再美,也如塑花一样没有馨香了。而赵守亚的这组诗,其美丽灵动的语言中,都深深地裹藏着诗人的情思的。《谁见阳光说话》是对环境污染和缺失了某些传统美德的担忧;《透视一种跋涉》,则是以哲思宣释一种期望;《比一多一点的想》是对某些缺失社会良知现象的痛楚与呼唤;《不能拒绝的飘落》,是对人性的热切期待。这样的情与思,绝非那种自我囿于个人圈子的呻吟制作可比,那真是天上人间了。
谢谢诗人赵守亚,谢谢这组德艺双馨的作品,让我这个诗爱者受益匪浅。
2010-5-5于贵阳

附:赵守亚的诗

谁见阳光说话

谁见阳光说话
告诉明天的绿水在哪?
苦痛燃烧的日子
云在何处将你柔柔的牵挂?
谁说阳光不会说话
山野为何长着年年岁岁的庄稼
土地是不是我们的母亲
月亮是谁放牧的一匹白马
让山村的秋风告诉你吧
我们遗弃的思想
已被年迈的母亲
一串一串晾晒在屋檐下


透视一种跋涉

一种跋涉
在四季中进行
泥泞不是夏日里的阴谋
雪花并不装饰着所有的寒冷
瘦弱看惯了衰老的模样
惬意迈着八字展示着从容
心的踉跄不该是酒的罪过
歪斜许是一次短暂的失衡
记忆还在养育着记忆吗
走出泥泞会是怎样的平整
谁能让无奈远逝无奈呵
让不死在跋涉中挽起永生


比一多一点的想

我常常想
这个世界上
有没有比温暖还温暖的家
比爱人还爱人的婆娘
有没有比幸福还幸福的欢悦
比洁净还洁净的明亮
有没有比愁苦还愁苦的人生
比肮脏还肮脏的心脏?
有没有比贪婪还贪婪的欲火
比善良还善良的肝胆柔肠
有没有比麻木还麻木的灵魂
比愚昧还愚昧的目光
你能告诉我吗
就真切的一句呵
让我遗失的质朴
回到生命站立的地方


不能拒绝的飘落

无论这尘世怎么嘈杂
一会儿风来
一会儿雨走了
一会儿天冷了
一会儿又热了
雪还在循着它的路
回到一年一年的家
那个不曾看见的暖
是谁生命的母腹?
那个搬不走的沉重
在何处垂挂
只有用这晶莹的飘落
才是唯一的陈述与表达?
面对这场落雪
我们就选择安静吧
让心凝神地看着
最好谁也不要大声说话……


节日乡下赏妹妹的诗
文/ 山城子



    离开贵阳,回到平坝乡下,就离开了网络。事闲,我便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杂志来读。这是《诗选刊》下半月2009、10期。翻到27页,我停住了。
    秦爱云是谁呢?题底有照片——手扶低廊而坐,披着长发和披肩,端秀而年轻的面容,眉眼透出沉寂,似曾相识哩!忙看下面的简介,网名……啊哈!这不是我的妹妹嘛(我从没问过她的真名)!
    大约06年末,我们邂逅于一家文学网站,因文字相投,几乎天天相互回帖交流诗艺。她亲切地称我为哥哥,于是我就喊她为妹妹。直到现在,不论在哪个论坛相遇,或到博客上互访,亲切地称呼依然亲切,如同亲兄妹一般了。那时她在网上发表的大多是情诗,且写得动情动意,情意绵长,深受诗友们喜欢。我尤其喜欢她的《无声的歌》、《狐之梦》、《莫名的感伤》、《六月的心事》等篇,并为此留下了欣赏学习的文字,交流于网络。
    后来妹妹游走于多家网站,且任斑竹,题材也大幅拓宽了。比如发在这里的五首,前两首是以宗教观念或奇术为题,来阐释她自己的体悟与思考。
   
    第一首是《有些事毋庸置疑》,凡13行,分三节,如下:
 
   忽然之间世俗的人群里
  都开始谈论“禅机”
  他们也说“有就是没有”
  说“得到就是失去”
    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觉醒
  只有我反而越发糊涂
  
    如果“存在 就是不存在”
  那么世间的一切
  岂不就真的是
    “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唵、嘛、呢、叭、咪、吽’
  远处传来这样的诵读声
  至此万物都进入某种玄妙
  
    事实上,一切宗教都是唯心主义的精神自缚。所谓禅机,不过是静养功生出的幻视幻听幻境幻游的玄妙状态罢了。笔者做过这种养身养心的功,只浅达了各种色彩游动叠印的幻视,然后或入睡或身体一抖还为常态。我的一位挚友,功法高超,不仅视听可幻,还可长时间地进入幻境,进行幻游。他感觉到了珠峰之上,身体却还是平躺在床上!他还有奇术,从学校下班回来并肩而走,经过路旁的一个有人消费的摊点时,我依然与他说话呢,不见回答,一看人没了,前后左右都没他一丝的影子。
    妹妹说“整个世界似乎都在觉醒/  只有我反而越发糊涂”,我以为这里的“觉醒”与“糊涂”是使用了反语格。
    如果“存在 就是不存在” / 那么世间的一切 / 岂不就真的是 / “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
    多么朴实通俗的语言,但一个“如果”和后面的一个“?”号,就把那“存在就是不存在”,亦即有就是无的观点给彻底否认了。
    我赞赏妹妹的唯物。这是她留给读者很大联想空间中所隐藏着的。如果真的“如果”了,那么曾经的“9、11”事件,就是没发生吗?而“5、12”汶川大地震,也就是没震吗?我们每个人的客观存在,就都是没存在吗?真是荒唐。
    第三节,客观地反映出近年来信教的人数猛增,至于为什么猛增——个中复杂的社会原因,妹妹就用“某种玄妙”留给读者自己去捉摸了。
    看似通俗直叙的一首短章,如果不给读者留下诺大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那就不是好诗,或者不叫诗了。

    第二首是《忘我 无他 岂是凡人做得》,14行,分四节。如下:

认真地把咒语念了七遍
行了 我笃定地想这次
一定可以顺利地穿越那堵墙
走进千万人之中

必须忘记墙的存在
更要忘记自己身体的存在
我一遍遍这样提醒自己
闭目 低头 疾走向着墙的方向

可是 我的身体真的能过去吗
突然的一念让脚步顿了一下
那墙真的不会碰伤我吗
又一念脚步因怯意而缓慢

终于 止步 抬头睁眼
坚固的墙壁冷冷地横亘着

    不论崂山道士,或者别的道士,谁见他们穿墙而过了?或许是将入静到幻境幻游的状态,故意说成了现实真事,就神乎其神地流传开来了。妹妹却宁愿亲身体验一回。但现实的“坚固的墙壁”却“冷冷地横亘着”。
    其实这里有着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果你把那“墙壁”看成是某种象征,或某种喻拟,其诗味就很宽泛了。我读后就想,人类社会的资本时代,就是一堵颇厚的墙壁。前苏联与东欧,乃至我们共和国,初衷都是想“穿过”。然而,现实却无法穿过;脚步,都必须踏在或“接轨”在资本的土壤上,才能前行。
    但任何强大的墙壁,都有自身的寿命,终将会倒塌成一片废墟。那时,我们(哈,应是我们未来的后代)就可以越过,而不是“穿过”,抵达人类的共同理想。那也一样是未来的很现实的事情。
    细腻地描摹出巧妙的构思,然后造成大片的想象空白,就是好诗。
很欣赏妹妹这样朴实的手法与巧妙的留白。这很让我闲暇在假日里的乡下,兴味十足了。
    遥远地问候妹妹!!

2010-5-1于平坝文化村
2010-5-6于贵阳输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