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236|回复: 3

随意的美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7 23: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尹宏灯的诗生活》有感

  尹宏灯,网易新诗群的一颗新星。请恕我直呼其名,这让我感到很亲切,正如我夜读其诗,那些短句给我的印象一样,可以说字字亲切,为何如此?这就是本篇标题指意所在:我感觉到了对于语言的不经意间的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首先说明,我个人常常反对在诗作中大量创造词汇和大量制造奇句。理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需多。出彩的句子,一两句为贵,从而成为诗眼。而且,我认为一个诗人不要刻意地去制造和发明语言,更不要任意让词汇生涩地组合。诗人真正所做的还不如说是在挖掘语言。那些最具诗性的语言就埋没在我们眼前,它们被修辞遮蔽,被虚荣的自我感觉扭曲,被用滥了的美学意味覆盖。真正的诗句应当平易近人--假如你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话。
  一条蛇跟在背后/一头钻进洞里。它是黑  《栅栏》
  一堆绿/从地底钻出来          《栅栏》
  一根弦被拉断/村庄就不远了       《乡愁》
  整个晚上,我就这样/守着水温等她    《冬天》
  宏灯的这些诗句来自于日常的生活,来自于敏锐的感觉。我们似曾相识,因之感到自然而亲切。他追求(也许是由于不懈的耕作而形成的潜意识)的是一种语言上的原生性,追求的是词与词的正常使用,句与句的正常连贯。而那种强性拼贴、生硬造词、造句,恰巧是对语言的一种的伤害,使人感到不畅甚至窒息。
  宏灯的诗、句大多精短,语言上趋于流畅。在宏灯笔下,生活中琐碎的事物都能入诗,雪、雾、黑、白甚至锈,自然的,无形的,城市的、乡村的,都变成了他笔下题材。这些除了作为耕耘者的勤快与真挚,除了敏感与对诗对生活的惯性思考,我想,还有一点,那可能是语言上的简练而让他不以写诗为累,反而得到一种倾吐后的轻松。
  
  《乡村日历(组诗)》
  文/尹宏灯
  
  【乡村】
  
  年青人都出门了
  老人留守着老屋
  
  农村包围城市
  根据地,开始
  荒凉
  
  【日历】
  
  老屋注视着高山
  高山注视着小桥
  小桥注视着流水
  流水注视着远方
  
  夕阳西下,老人
  背过身去,随手
  把墙上的日历
  又撕去一页
  
  【游子】
  
  老屋正燃着炊烟
  小狗,蹲守着大门
  
  进门前,老人把狗
  轻轻唤开
  
  【过年】
  
  乡村在鞭炮声中
  快乐。老屋内外
  人来人往
  
  远方,城市板着脸
  沉寂下来
  
  过年啊,在老屋的
  炉火旁,人们才找着
  感觉
  
  【祝福】
  
  酿了一年的祝福
  在守岁的爆竹中
  打开
  
  零点过后,老屋
  开始睡去。又是
  一年
  
  作者取材一些乡村极为普通的场景,像摄影机一样客观地展现一个个画面,非常真实,不加任何修饰,而他并没有强调什么,没有要把什么意念强加给我们。我们读之,又仿佛感悟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不自觉地已成为画面中的一个角色,或者想起一些已经埋藏很久的记忆。这种诗作表象上似乎放弃了对历史与社会场景的思考,可是,如果你去认真体味,何尝又找不出一些对于历史、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呢?这些都是语言自我呈现的结果。在这篇诗篇中,激动人心东西被朴素稀释了,语言以它的平静与深入,成就了诗的交流本质。
  当然,这仅仅是诗的一种状态,我这么解读是想说:写诗,不必刻意地去追求语言上的奇丽。我们关健是要培养诗感,而且自觉地遵从语言的流畅感。
发表于 2009-7-8 14:4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文的流畅原本是文品的第一要素,其次方是才情,至于奇、怪已是次之又次了。

感谢王芥在此文中所阐述的诗学宗义。远握!
发表于 2009-7-9 07: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记住了那些名篇中的名句,但是只有名句是构不成完整的诗篇的。

那些小诗很可爱,但是当我们读完了十首百首千首乃至更多时,它们是多么雷同啊,如同一棵上的花聚拢在一起时并无两样。
发表于 2009-7-9 15: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取材一些乡村极为普通的场景,像摄影机一样客观地展现一个个画面,非常真实,不加任何修饰,而他并没有强调什么,没有要把什么意念强加给我们。我们读之,又仿佛感悟什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不自觉地已成为画面中的一个角色,或者想起一些已经埋藏很久的记忆。这种诗作表象上似乎放弃了对历史与社会场景的思考,可是,如果你去认真体味,何尝又找不出一些对于历史、生活和社会的思考呢?这些都是语言自我呈现的结果。在这篇诗篇中,激动人心东西被朴素稀释了,语言以它的平静与深入,成就了诗的交流本质。
——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