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界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观云忘我

李白诗全集(938篇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

久别离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
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古诗简介
久别离》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这首诗前两句用两个七字句说久别之事,引出夫妻思恋之苦的原因,接着忽用两个五字句,道出主人公的失落,且以“况”字领起,带来节奏之变,表现了感情忽起波澜的特点。此外,诗中连说“去年寄书”、“今年寄书”的话语方式、如同口语的句子,以及祈求东的做法,都与词、曲、民歌有相似处。全诗行文全用夫君自述口吻,表达久别女子思夫之情。

翻译/译文
自从分别以后,不知几个春天没有回家了,又是个温暖的春日,隔窗望去,樱桃已经开放了。这时远方又有书信传来,开启后不禁让人嗟叹不已。至此伤心肠断,悲痛欲绝。女子头发浓密如,因为她愁绪万千,像旋吹动雪花那样绵绵不断,她实在懒得梳理。去年寄书回来,就说要回来了;今年寄书重新诉说将要归来之意。东风啊,你捎去女子的思念,使他早些归来吧。等待他归来他却迟迟未归,实在是百无聊赖,只见满地落花堆积,青苔蔓延整个台阶。

注释
五见:即指五年。
锦字书:用苏蕙织锦字回文书事。见《晋书·列女传》。详见《乌夜啼》注。使人嗟,一作令人嗟。
缄:信封。
至此肠断彼心绝:宋本作”此肠断,彼心绝“。
梳结:宋本作”揽结“。
回飚:旋风。
阳台:地址有二:一在今四川巫县北,一在今湖北汉川县南。阳台喻指男女欢愉之处。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暮为行,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东风兮东风:宋本作“胡为乎东风”。
行云:喻游子,思妇所思之人。

赏析/鉴赏
首句开门见山,直抒别情:“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开花落,已历五载,丈夫仍然没有归来,面对玉窗花色,曲折地表达女主人公注意于花开花落,感伤青春易失的情怀。“况有”,将诗意递进一层;她打开丈夫的来书,不禁肠为之断。“彼心绝",说明丈夫已绝意还家,“愁如回飚乱白雪“,借雪花在旋风中上下飞舞的景象,比喻女主人公愁绪纷乱的心境,真切可感。
诗写至此,人物情感已达高潮,诗意大体也已讲完,本可在此终篇,但作者笔峰所至,又生曲折,将人物内心活动向纵深引进:“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阳台”,本为楚王遇巫山神女的处所,这里一语双关,既代指丈夫所居之地,也隐含丈夫现在另有新欢之意。因另有新欢,故“彼心绝“,然纵令他心已绝,做妻子的仍然盼望丈夫能心回意转,所以她去年寄书,今年又寄书,寄书不行,更寄意于东风,将那如行云般无定性的负心丈夫给吹回来。这四句诗,宛如登山之阶,一步一进,将思妇的一片痴情表露无遗。
结尾二句与开篇二句相呼应,点明从花开到花落,女主人公又盼望了一个春天,却始终没有见到丈夫的踪影,自然界留给她的,只有那”落花寂寂委青苔“的一片暮春惨景。
这首诗写思妇之情,缠绵婉转,步步深入,加上和谐舒畅的音节,错落有致的句式,一唱三叹,极富艺术感染力。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

君马黄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君马黄,我马白。
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
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
长剑既照曜,高冠何赩赫。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
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古诗简介
《君黄》是唐代大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古诗,意在阐明人之相交无论贵贱,贵在急难。此诗可分三段。前四句为比兴文字,喻身份虽不同,但心意却可以不隔,为“相知在急难”作铺垫;“共作”六句言双方俱显达时,能同游同乐,同显赫,同富贵;末四句言人之相知贵在急人之难,道出诗歌主旨。全诗一气呵成,抑扬有致,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语言活泼明快,格调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豪放格。

翻译/译文
你的是黄色的,我的是白色的。的颜色虽然不同,但人心本是没有什么相隔的。我们一起来游乐玩耍,双双行驰在洛阳的街头巷陌。我们都腰挎明闪闪的宝剑,戴着修饰鲜丽的高高的帽子,都各自拥有千金裘,都是五侯的门客。即使是猛虎,有时候也会不小心落在陷阱里面,壮士有时也会陷于危难之中。兄弟之间的情谊只有在急难中才能深厚,才能成为相知,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注释
⑴君马黄: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卷十七列入《鼓吹曲辞·汉铙歌》中。王琦注:《宋书》:汉鼓吹铙歌十八曲有《君马黄歌》。
⑵“共作”句:谓一起游乐。游冶,游荡娱乐。盘,也游乐义。游冶盘:盘游娱乐。《尚书·五子之歌》:“(太康)乃盘游无度。”
⑶洛阳陌:洛阳大道。陌:道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⑷“长剑”句:谓长剑明光闪闪。曜(yào),照耀;炫耀。《尸子》卷上:“五色照曜,乘土而王。”
⑸赩(xì)赫:赤色光耀貌。《文选·潘岳〈射雉赋〉》:“摛朱冠之赩赫,敷藻翰之陪鳃。”徐爰注:“赩赫,赤色貌。”
⑹千金裘:价值千金的皮裘。《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这里是用来形容极为珍贵之皮裘。
⑺五侯客:即五侯之门客。汉代五侯颇多,这里当指东汉梁冀之亲族五人同时封侯,称为梁氏五侯。泛指公侯权贵。
⑻屈厄:困窘。汉陆贾《新语·本行》:“夫子陈蔡之厄,豆饭菜羹不足以接馁,二三子布弊缊袍不足以避寒,倥偬屈厄,自处甚矣。”
⑼急难:急人之难,即在患难时及时救助。这里的“急”字是用作动词。《诗经·小雅·棠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毛传:“急难,兄弟之相救于急难。”
⑽亦:一作“知”。

赏析/鉴赏
  汉乐府鼓吹歌十八曲之《君马黄》歌辞为:“君马黄,臣马苍,二马同逐臣马良。易之有騩蔡有赭。美人归以南,驾车驰马,美人伤我心;佳人归以北,驾车驰马,佳人安终极。”按明人胡震亨解释,这是一首隐言交友不终,各奔东西的诗歌。但“后人拟者,但咏马而已”,似未解其意。诗人李白不但深得其解,而且加以发明之,借以歌颂朋友相知相救的生死友谊
  开头四句咏马起兴,以马色之不同作反衬,言人心之无猜。马色一“黄”一“白”,对照鲜明;马色与人心相比,一异一同,相得益彰。接下二句承上而来,写“我”与友人骑马外出游乐,双双行进在洛阳路上。洛阳是东汉的京城、唐代的东都。那里市井繁华,名胜林立,是游冶之佳处。“双行洛阳陌”一句不仅点明此行之豪壮,而且表现了行影不离之友谊。这好似李白杜甫的交游:天宝三载(744)三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放出翰林院之后,曾到过洛阳一次。当时杜甫也在洛阳。于是两位大诗人相会了。从此他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翌年,杜甫在齐州所作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那虽是他俩同游历下的情景,但从中也可想象到他们当初在洛阳相识时,也是一见如故、情同手足的。


  下二句为了渲染人物之显赫,还描写了他们的衣着和饰物:佩着长长的宝剑,闪闪发光;戴着高高的红冠,十分耀眼。这样的装饰,不仅表现了外在美,而且揭示了他们超凡的精神世界。爱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涉江》诗中说:“带长剑之陆离兮,冠切之崔嵬。”他之所以“好此奇服”,是因为怀信侘傺,不见容于世,故迥乎时装以示超尘拔俗。李白与屈原千古同调,所以其崇尚也有相似之处。
  “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二句一从经济着笔,一从政治落墨,意在表现他俩不寻常的社会地位。以上二句极言他俩家资丰厚,靠坚实。
  “猛虎落陷阱,壮士时屈厄”二句转写友人遭到了不幸:正像奔突的猛虎有时不免误入陷阱一样,壮士也会遇到暂时的困迫。猛虎乃兽中之王,啸震山岗。落难亦不落威。此句以猛虎作比,言壮士落难后仍不失当年之威
  最后两句紧承上句诗意,既是对落难朋友的回答,也是诗人情志的抒发。“相知在急难”一句正体现了“危难见真交”的至情。俗语:“人在难处思亲朋。”能急友人之难的人才是真正的“相知”,所以诗的最后说:一个人自顾自身修好,那会有什么益处呢!此句似他问似自语,余意不尽,惹人深思。
  这首诗虽然以乐府为题,写汉地言汉事,但诗的主旨却是为了以汉喻唐,即通过咏史来抒发诗人贵相知、重友谊的襟怀和赞颂朋友间彼此救助的美好情操。
  此诗采用乐府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歌色彩,而且融进了李白诗歌所特有的豪放风格。语言明快而活泼,格调清新而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豪宕之情。因此,高棣说:“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第三卷《正宗》)
  李白感情充沛,瞬息万变。为适应感情表达的需要,他的诗在结构上也变幻多端。此诗也如此,言事抒情既一气呵成,又抑扬有致。开头至“俱为五侯客”,是平叙,但调子步步升高,至“长剑”以下四句蓄势已足,然后突然一转——“猛虎落陷阱”,好似由高山跃入深谷,诗调变为低沉。最后二句调子又一扬,既承且转,似断实联。全诗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此诗为拟古辞而作。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学术界迄无定论。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李白由南阳北上洛阳,返梁园,经邺中游河东及关内道,徘徊于邠州、坊州之间;一说大约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是年李璘兵败,李白坐罪下狱寻阳,正处于危难之时。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3

纪南陵题五松山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圣达有去就,潜光愚其德。
鱼与龙同池,龙去鱼不测。
当时版筑辈,岂知傅说情。
一朝和殷羹,光气为列星。
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
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
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
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
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
鸾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
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
归来归去来,宵济越洪波。


翻译/译文
译文
圣达之人或隐或显,喜欢晦光韬迹,莫辨智愚。
龙同池,知道何时龙将飞去?
当时和傅说一起打工的人,知道他日后会腾达吗?
可是当他遇到殷朝武丁的赏识以后,不是成为了国家的栋梁,气冲斗牛吗?
伊尹据说是生于桑树间的,来历不明,寄养在厨房师傅那里,长大以后也能辅佐殷朝啊!
当太子当皇帝以后道德败坏,伊尹照样把他禁闭在铜宫中,自己毫无愧色担当起摄政的责任。
三年以后,太子改邪归正,伊尹又重新立他为帝,而自己仍旧发誓担负辅翼的角色。
这是件多么脍炙人口的事情,留下了万古英名。
当时运太背的时候,孔夫子也是没有办法的。
凤凰的巢穴也会颠覆,麒麟也不到来,喝水都塞牙。
小人蒙蔽君王,就像龟的阴影蒙蔽鲁国一样,有才无权位,能起什么作用呢?
还不如归来,隐居山林,等待时机
注释
1、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南陵。
2、五山:山名,在今安徽铜陵西北
3、圣达:才智高超的人。
4、就:归、趋、从。
5、潜光:指避世。《晋书·郭瑀传》:“潜光九皋,怀真独远。”
6、愚其德:有德而其貌若愚。《史记》:“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7、鱼与龙:鱼,喻一般人。龙,喻圣达。
8、傅说(fù yuè)情:傅说操筑于傅岩,殷高宗得之,命为相,致殷中兴。《韩诗外传》:傅说负土而板筑,以为大夫,其遇武丁也。李善《文选注》:“郭璞《三苍解诂》曰:板,墙上下板。筑,杵头铁沓也。”
9、和殷羹(gēng):这是殷高宗命傅说作相之词,说他是国家极需要的人。《尚书·说命》:“若岁大旱,用汝作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10、为列星:相传傅说死后,其精神“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晋书·天文志》:“傅说一星,在尾后。”《庄子》:“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陆德明《音义》:“崔:傅说死,其精神乘东维,托龙角,乃为列宿,今尾上有傅说星。”
11、伊尹生空桑:《吕氏春秋·本味》:“有先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水经注》: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有莘氏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此二句介绍伊尹童年成长经历。
12、捐庖佐皇极:《史记·殷本纪》载: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汤任以国政,致于王道。
13、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伊尹将太甲放逐到桐宫,以使其悔过。桐宫,位于商汤墓附近。
14、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史记》:“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太甲,而授之政。”“委质”有二解。《左传》:“策名委质。”孔颖达曰,“质,形体也。拜则屈膝而委身体于地,以明敬奉之也。”章怀太子《后汉书注》:“委质,犹屈膝也。《国语》:委质为臣,无有二心。韦昭解:质,贽也。士赘以雉,委质而退。”《史记索隐》:“服虔注:左氏古者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于其君也。”依前二说,作“哲”音读。依后二说,作“至”音读。此二句说太甲三年后悔过改善,伊尹将其接回,重新掌管政权,自己继续辅佐。
15、则:法则、榜样。
16、时命或大缪(miù):谓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庄子》:“时命大谬也。”命,命运。缪,差错。
17、仲尼:孔子的字。
18、鸾(luán)凤忽覆巢,麒麟不来过:《孔子家语》:“孔子自卫入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犨鸣犊、舜华,乃临河而叹曰:‘丘闻之,刳胎杀夭,麒麟不至其郊;覆巢破卵,凤皇不翔其邑。何则?君子违伤其类也。’遂还,息于陬。”
19、龟山蔽鲁国,有斧且无柯:孔子《龟山操》:“予欲望鲁,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乐府诗集》:“《琴操》曰:《龟山操》,孔子所作也。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此曲,以喻季氏若龟山之蔽鲁也。”《元和郡县志》:龟山,在充州泗水县东北七十里。陆贾《新语》:“有斧无柯,何以治之?”
20、宵济:渡。

赏析/鉴赏
  此作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为安史之乱的一年。此年春天李白游于金陵。五,至扬州青年诗人魏万千里追寻李白而至,相见甚欢,又一同返金陵。李白把自己身边的诗文全部交给魏万,嘱咐魏万编集。随后,李白闻说日本友人晁衡回国途中遇难,感伤地作诗哀悼。之后,李白周游南陵、秋浦、青阳、泾县,登九华山。这首诗即是作者在南陵游玩时所作。
  李白这首长诗,主要以三位古代圣贤的事迹构作而成。诗人借古抒怀、以典述志,明晰地表达出诗人仕途“穷达”观,含蓄地透露出诗人晚年的悲愁幽恨。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般尤为仕人遵奉的信条,李白亦不例外。这首诗中以傅说和伊尹两典来写“达”。要“达”,一要仕人必须是一个人才,是池中之“龙”,要发圣贤之光,怀圣贤之德,具“佐皇极”之才能;要“达”,二要君主必须慧眼识贤才。殷高宗思贤若渴,梦得圣人,遍访天下,终于在从事筑墙劳动的努力中找到了贤相傅说;伊尹不过是商汤妻有莘氏的奴隶,又当过厨子,商汤却不嫌其地位低贱,委以相位。这样,“达”者就能“兼济天下”,一展宏图。殷商时期不被人理解的傅说曾运筹帷幄,大兴殷室,死后亦化为天上星宿,他确是古来圣贤璀璨星群中的佼佼者。伊尹的治绩更为辉煌,他助汤攻击夏桀,又历佐卜丙、仲壬两王,当太甲无道时,他果断地将其放逐于桐宫,自己摄政,直至三年后太甲悔过修道,才复其帝位,忠心辅助。这种政绩,不由得使诗人无限虔诚地吟出了“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的赞美。由此可见,“达”既是有才、适才、用才、成才的过程,又是君臣相悦、共治国政的过程。因此,“达”成了有为仕人、贤才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第三个孔子的典故是写“穷”。时世乘谬,运命不济,圣贤仲尼也无可奈何。孔子一生奔走于卫、陈、齐、楚等列国间,四处碰壁。他自卫入晋,闻赵简子杀二贤臣,曾感慨贤才求仕五路。他也曾登鲁国龟山,作《孔子龟山操》,视季桓子若龟山之蔽鲁,深感自己手无权柄,仕途窘穷,无法实现三代仁政,不得已而归来牑下,厄而著《春秋》。诗中三个典故均举名相大贤的事例,分析仕途甘苦,发穷达之论。


  诗中大部分篇幅写古时贤达者的丰功伟绩,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艳羡、赞美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而在孔子的典故中既对圣贤大德的儒家鼻祖一生窘穷寄于同情,还为自己与之类似的“穷”途末路悲愤不已。诗人所以举孔子为仕“穷”的例子,还因为孔子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追求从政理想的精神与自己产生了共鸣。综上所述,李白的仕途“穷达”观以“达”——入世济民为核心的,他的忧喜备份由此而来,他的进步、伟大也由此而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4

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
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
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
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
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
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翻译/译文
译文
魏都邻接燕国赵国,美女个个赛过芙蓉花
淇水流趟,宛如碧玉,舟车交通繁忙,日奔流。
青楼夹两岸而立,千家万户繁弦密鼓,歌声嘹亮。
天下称此为豪贵之都,游此每每与豪杰相逢
你和洛阳苏季子一样,口齿流利,如剑戟森锋。
虽然还没有佩挂六国的相印,门前豪华轩车如奔飞龙
家有黄金数千两,还有白璧好几双。
散尽万金,两袖清潇洒自在而去,高歌吟赋还故乡
落魄的时候都如此豪爽,谁不愿意跟从?
此处一别,远隔黄河淮河杳杳千万重。
何时再见,更尽一杯,到时候再论心胸。
注释
⑴题注: “明”,王本注:“缪本作‘少’。” “天下”二句,王本注“一作天下豪贵游,此中每相逢。” “六印”句,王本注“一作说秦复过赵。” “高歌”句,王本“还”下注“一作临。”句末注“缪本此下多合从又连横,其意未可封二句。”“魄”,王本注“缪本作‘拓’。”“何”,王本注“一作‘谁’。”“千重”,丛刊本作“千里”。句末王本注“一作天满愁容。”
⑵魏都:一作“魏郡”。唐时魏郡即魏州,属河北道。今淇水下游一带属当时魏州。
⑶芙蓉:形容天然艳丽的女子。《西京杂记》:“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⑷淇水:淇河。《尚书正义》:“河内共县,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县入河。”
⑸青楼:豪华的楼房。也指妓院
⑹歌钟:伴唱的编钟。此指歌乐声。
⑺苏季子:苏秦,字季子。《史记》“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说赵肃侯,一韩魏齐楚燕赵以纵亲,以畔秦。赵王乃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以约诸侯。于是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中是以苏秦比苏明府。
⑻剑戟句:唇枪舌剑,言辞锋利,当指苏秦能言善辩。剑戟(jiànjǐ),泛指武器。
⑼掉臂:甩动胳膊走开,表示无所眷顾。鲁褒《钱神论》“空手掉臂,何所希望。”
⑽高歌赋还邛:谢脁诗“还邛歌赋似。”《史记》“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立,与文君俱之临邛。”此句用二典,意为苏明府将钱财挥霍一空后安然返还故乡。邛(Qióng),中国古州名,汉置临邛县,唐时治所曾在临邛(今邛崃),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
⑾落魄:潦倒失意,放荡,不羁,豪迈不受拘束。

赏析/鉴赏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的夏天李白长安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畅游梁宋(开封商丘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此诗当写于李白从梁宋到幽蓟(幽州蓟州)时。此诗写和苏明府于淇水分别。诗人笔下,淇水景色壮丽,女子姣美。当时的淇水下游当是天下较富庶的地方,水面千竞发,岸上万车争道。作者以苏秦比苏明府,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最后抒写别情,盼再次相见。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5

王昭君二首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翻译/译文
译文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注释
⑴这两首为“相和歌辞”。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⑵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此处指长安
⑶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⑷玉关: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⑸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⑹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沙。
⑺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⑻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赏析/鉴赏
  汉朝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小说、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在诗人看来,匈奴那里的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关于“枉图画”,有一个传说,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把昭君所谓的“悲剧”和宫廷画师相联系,尽管有些牵强,却更能加深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诗写昭君拂净了鞍,流着眼泪上向西而去.。“今日”还是汉朝的宫里人,“明朝”就是匈奴单于的妻妾了。按照丁启阵先生的说法,当诗人到写第二首时,似乎情无以堪,只能勉强完成一首五言绝句,不同于第一首的五联十句。
  昭君出塞的故事,历来都被人写作多种主题。李白的这两首诗尽管走的是悲悯伤情路线,读来仍然让人伤怀、感动。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6

别东林寺僧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翻译/译文
庐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②虎溪:庐山的一条溪流。东晋高僧慧远曾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
赏析/鉴赏
  李白名之盛,在中国古今堪称第一。这是因他情志高妙清逸,浑然天成,不假雕琢,平生又好作方外奇思,不是平常人呕心沥血可成。而这一首诗,看似平淡,但面隽永,情境交融,了无点尘。
  “东林送客处,出白猿啼。”李白在庐山,以“谪仙人”的身分漫游,所到之处,无不盛情接待。这是他在庐山东林寺盘桓数日后,在“月出白猿啼”之时辞僧下山,可谓潇洒之极。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晋高僧慧远法师是庐山佛教道场的奠基人,在他之后,庐山佛教长盛不衰。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戒律精严,发誓一生脚迹不越庐山虎溪,以杜绝世间尘埃。慧远又是净土宗的始祖,在中国佛教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李白这里把为他送行的僧人全都笑呼为“远上人”,在送行之时,可不要坏了规矩,越过“虎溪”这一条禁戒线。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7

登新平楼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翻译/译文
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塞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朵从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
1.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2.“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3.寒波流:指泾水。
4.秦: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5.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6.洲:水中可居之地。
7.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8.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赏析/鉴赏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秋,李白刚离开长安,西游邠州时所作。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8

代秋情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古诗简介
《代秋情》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五言古诗。首句通过叙述离别时间短暂而自己度日如年的感受,第二、三句和对寒白露、清霜等景物的描,勾起自己的思念忧伤。末句写主人公独守空房的情景,把离别后的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以拟代思妇之口吻写秋日专思情,语言平易而感情深挚动人。

翻译/译文
分别才几天,门前就长满了野稻与冬苋菜。
梧桐树上不停聒噪,从日出叫到日落,声音凄凉。
秋天的露水把萤火虫打湿,严霜将兔丝草枯萎。
反正也没人看,不妨把紫色绣裳掩严实了,想你就哭,和着蝉声,从早哭到晚。

注释
穞:野生的稻谷,穞,自生稻也。
葵:冬苋菜,《广雅》:葵,菜也,尝倾叶向日,不令照其根。
寒蝉:蔡邕令章句》: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聒:聒噪、吵闹。
兔丝,蔓草也,多生荒野古道中,蔓延草木之上,有茎而无叶,细者如线,粗者如绳,黄色,子入地而生。初生有根,及缠物而上。其根自断,盖假气而生,亦一异也。
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赏析/鉴赏
此诗作年不详。诗以拟代独处之思妇口吻写秋日思情,诗中描画秋日萧瑟景物以衬托伤感气氛,以景寓情,相思之深见于言外。  另外此诗用自然景象极写别后的凄凉、寂寞与悲哀的心情。情景交融,十分完美。
首句写离别时间短暂只有几日,而主人公感觉十分漫长,认为门前已长野草,道出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殷切思念之情。


第二、三句通过写寒蝉、白露、清霜等描画出秋天的萧瑟、肃杀、凄冷,从而写出主人公的凄苦心情。白露、清霜一句对仗工整、描写细腻如画,想来主人公生活在离别的痛苦中,耳中所闻、眼中所见皆勾起自己的思念忧伤。
末句写主人公独守空房、长啼无尽。“空掩紫罗袂”叙述主人公身穿华丽服饰其雍容华丽却无人欣赏,只能掩严实自己的服饰。“长啼无尽时”刚好与次句的“日夕长鸣悲”相呼应,且在啼哭时间上要更久长一些,把离别后的悲伤写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纵上所述,本诗有诗意、有境界、有情感,处处充满缠绵、委婉,在闺怨诗里面,艺术水平是很高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9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时久病初起作
朝策犁眉騧,举鞭力不堪。
强扶愁疾向何处,角巾微服尧祠南。
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
笑夸故人指绝境,山光水色青于蓝。
庙中往往来击鼓,尧本无心尔何苦。
门前长跪双石人,有女如花日歌舞。
银鞍绣毂往复回,簸林蹶石鸣风雷。
远烟空翠时明灭,白鸥历乱长飞雪。
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
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君不见绿珠潭水流东海,绿珠红粉沉光彩。
绿珠楼下花满园,今日曾无一枝在。
昨夜秋声阊阖来,洞庭木落骚人哀。
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
生前一笑轻九鼎,魏武何悲铜雀台。
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度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
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
何不令皋繇拥篲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
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
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尧祠笑杀五湖水,至今憔悴空荷花。
尔向西秦我东越,暂向瀛洲访金阙。
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







古诗简介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是唐代大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因尧祠以寄慨,借送行以发泄悒郁不平之气。先写诗人病起策至尧祠,接着描写在尧祠所见的景象,再转写对历史与人生哲理的思索,最后写与故人临别相期。全诗跳跃的意象随情思的莫测变幻而组合,情感奔泻直下,夸张奇特,想象丰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翻译/译文
我清晨乘着犁眉黄身,举鞭无力。
强撑着病体,角巾便服地来到尧庙。
只见丝垂地绿荫遮天,石门喷迸的流水在此汇成金沙潭。
这里青水秀,我的老朋友果然为我们选择了一处绝妙佳景。
庙中不断地有人来击鼓求福,其实尧本无心受人祭拜,你们这又是何苦呢?
庙前又有双跪石人,如美女整日在表演歌舞
权贵们的豪华车往来不绝,惊动着林木山石发出轰鸣。
远望潭中,长烟与碧波交织,时明时灭;白鸥群翔,如同纷纷扬扬的飞
红泥亭子赤色栏杆,置于碧流青水之间口。
这潭水深过百丈能通彻底,说不定其中会有蛟龙盘踞。
置身于此,让人不禁想起音日的绿珠潭,那潭水似乎是一下子都流入了东海,至今遗址无存。
那粉面红妆的绿珠又到哪里去了呢?当年绿珠楼下的满园鲜,也一枝难寻。
已经自西吹来,洞庭波起树叶纷落。
当此之时,携同三五少年登高远望,定会心旷神怡。
如果曹操生前不是苦苦地争夺天下,怎么会有妻妾们空向铜雀台歌舞的悲哀呢?
我现在倚窗长歌一曲《白谣》,您要随着歌声挥手相应。
当此清之时,更当人仙共醉,举杯遥劝,仙人自当不辞。
酣情浓已近夜半,更应举杯祭尧帝,然而尧安有知?
尧倘有知,则应命令皋陶手执扫帚,廓清宇内,扫清遮掩青天的浮
今日的盛会,更为空前。古代山简昼筑高阳池,那只算琐琐小饮,其酩酊醉态怎能与我相比?
竹林七贤的聚会远不如我们,《兰亭集序》所叙的雅集也无足夸耀。
金沙潭水的清澈胜过太湖,但水边只剩下憔悴的荷花
此次相别,您归西秦,我即将奔赴东越,向瀛洲搜寻仙人之迹。
将来蓝田、太白若是你我相会之处,请您先为我把石上的月光擦拭得更加光洁。

注释
⑴犁眉騧(guā ):黑眉黑嘴的黄
⑵角巾:有棱角的头巾。微服:家居便服;一说指平民的服装。
⑶石门:鲁郡东门外的水门,遗址在今山东兖州;一说指兖州石门山。金沙潭:为尧祠南面一个大池潭,水由石门流出。
⑷银鞍绣毂(gǔ):指贵族所用紊华车马。毂,泛指车。
⑸簸林蹶(guì)石:谓车马嘈杂,声音震动树林与山谷。
⑹绿珠潭:即洛阳昭仪寺绿珠池。池南有绿珠楼,楼为晋时石崇为爱妾绿珠所建,遗址今已不存。
⑺阊(chāng)阖(hé):此处指阊阖风,即西风秋风
⑻洞庭木落:《楚辞·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句子。
⑼九鼎: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世成为传国之宝,国家权力的象征。
⑽铜雀台:三国时曹操建。遗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白云:指《白云谣》。《穆天子传》记载说,穆天子与西王母宴饮于瑶池,西王母曾为穆天子唱《白云谣》。窗牖(yǒu):窗户。
⑿皋(gāo)繇(yáo):即“皋陶”, 亦作“皐陶”。传说虞舜时的执法官。拥彗:拿着扫帚。
⒀高阳:高阳池。
⒁山公:山简,西晋名士。
⒂兰亭雄笔:指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
⒃蓝田:即今陕西蓝田山。太白:指陕西眉县东南之太白山。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秋,李白四十六岁,离所谓的“赐金放还”已两年,居东鲁(今山东一带)。当时李白有故人县令窦薄华将返长安,于是他与三五少年,同游鲁郡(今山东兖州)南郊的尧祠,既登临以览胜,又为友人送行。此诗题下原注:“时久病初起作。”据此可知,李白离开长安后曾经大病了一场,或许与在长安受打击有关。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李白久病初愈后为友人送行所作的一首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非常富有想象力,意象变幻莫测,情感奔泻直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便泄露出诗人的满怀悒郁。在明净秋日的早晨,诗人“强扶愁疾”,策马而行犹似力不能胜。久病初起固是一个原因,但悒郁之愁怀,更是重要因素。愁怀的原因,诗中虽未明言。但字里行间已透出信息:故人将归长安,勾起了他对昔日在长安始受礼遇后被排挤的回忆。“角巾微服”一句,含有甚深的今昔之慨。昔日在长安受到皇帝隆重的礼遇,此时却是愁疾之身,微服角巾,在今昔殊异的感慨中有着悒郁不平。


接写尧祠所见。“长杨扫地不见日,石门喷作金沙潭。”在一片长杨掩蔽、青山碧水的秋日美景中,有石门山上的飞瀑喷射,有历乱的海鸥展翅,开阔明净中给人一种流动感。景是美景,故言“笑夸”。但是这并非纯为宁静自然的美,它笼罩在一片不相称的嘈杂中:来祭祀的人车马鸣,夹杂着鼓乐喧嚣,于是诗人发出“尧本无心尔何苦”的慨叹。慨叹之中,隐含着对皇帝周围的谀臣的讥讽和自己被排挤出朝的愤慨。接着又是另一番慨叹:“红泥亭子赤阑干,碧流环转青锦湍。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谀臣在朝而贤人在野。谀佞之臣既遮蔽皇帝视听,贤人在野也就是自然的事了。由于有对在朝者的不满和在野的不平,才有下面完全离开尧祠物色的个人情怀的抒发和议论。
接着,诗人的思路从尧祠跳跃到对于历史和人生哲理的探索。时光流逝,名姝的青春、骚人的才华、帝王的权势,都随着岁月消逝了。想象从尧祠超越过漫长的时间和空间,落到洛阳的绿珠楼。当日绿珠的绝代容颜,如今已光彩沉埋;当日与绝代容颜相映照的满园繁花,也已经没有了踪影,唯有潭水东流,与岁月同其匆匆而已。对于绝代名姝光彩沉埋的感慨,其中或许还隐含着对于一切美好生命无法永存的叹息和思索。然后,想象又回到现实来,昨夜秋风,引来了此时的登高望远。秋风乍起,岁月将暮。人生匆匆,功业未就而被逐,于是又想起忠而见疑,泽畔行吟的屈原来。从尧祠到绿珠,再写到屈原,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都是极大的跳跃。但是还不止于此。从屈原又跳跃到魏武帝和铜雀台。曹操是那样一位有雄才大略的人,竟也有生的眷恋和死的悲哀,还幻想死后享受生前的尊荣与宴乐。在李白看来,这是大可不必的。诗人要表达的观点是,不论是绝代容颜,骚人才华,还是帝王权势与奢靡生活,都将在岁月流逝中成为陈迹,生前事既不必执着于利害得失,身后事也不必悲叹挂怀。感情抒发至此,于是又有下面奔放情怀的发抒。
“我歌白云倚窗牖”,诗人在山光水色之飘然欲仙,长风入怀,于是产生劝酒仙人的幻觉。但是现实到底是难以摆脱的存在,飘然欲仙只是一时的慰藉,愤慨不平究竟郁积胸中,对于朝政黑暗,权奸当道,诗人时刻未能忘怀,这才有举杯酹尧,“令皋繇拥篲横八极”以扫浮云的祝愿。他依然对唐玄宗抱有幻想,希望他能任用贤臣,摒弃小人。不过,诗人的思绪在现实中只是稍作停留,很快又进入超脱的境界。在那超脱的境界里,他依然保持有他自己的天真和达观,保持有他的豪情满怀。一些令后代向往的风流人物,又一一出现在诗中。诗人仿佛进入了他们的行列,而昂扬气势更在他们之上,山简、林七贤、王羲之、范蠡,在他面前都相对逊色。他觉得自己比他们有更大的气概和才华,他依然傲视万物,昂扬气概未因遭受挫折而消沉。
从尧祠送别引发的这一系列情思,在诗中以特有的爆发式感情表达方式,行云流水地表现了出来,诗至此本该结束了,但出人意外,诗人又与故人临别相期:“蓝田太白若可期,为余扫洒石上月。”这是从傲视万物到隐居的转折,看似突然,实际上是精神的升华,傲视万物的襟抱既然不容于当世,则唯有与山林为伍,才可以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样一个结尾,表现了诗人巨大的抱负和自信心,是因不容于当世而进入超脱境界的一种积极的精神活动,并非消极思想的表现。
这首诗,诗人的想象驰骋于天上人间,古往今来。不同的意象随情思的莫测变幻而组合,相互之间的衔接,常让人感到突然。但从联结意象的感情脉络看,中间并无滞碍。诗中没有晦涩的象征,没有朦胧的隐喻,激愤的情感奔泻而出,但意象又是跳跃的,中间有巨大跨度。这意象的跳跃式组合,其实就是李白瞬息万变的想象的如实表现。
名家点评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蜀道难》《远别离》《天姥吟》《尧祠歌》等,无首无尾,变幻错综,窈冥昏然,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
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太白歌行……至《忆旧游》《鲁郡尧祠》之类,则太白己调耳。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起灭在手,变化从心,初曷尝沾沾于矩矱,而意之所到,无不应节合拍。歌行至此,岂作神品。
清代延君寿《老生常谈》:《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全用一拓一顿之笔,如神龙夭矫九天,屈强奇攫。……“庙中往往来击鼓”,此等接落,真出人意表。“尧本无心尔何苦,”意极正当,而笔极恣横。“深沉百丈洞海底”二句,力为排奡。“昨夜秋声阊阖来”云云,忽然又起一波,令人已不可测;“我歌白云倚窗牖”云云,忽又作一顿折之笔,奇横至此为极。“高阳小饮”四句,本作一气读,偏于下二句连,再下二句另为一韵,顺带一笔,挽回“尧祠”,有千钧力量。结亦遒劲。
清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亦欲泥沙俱下,而杂凑不匀,幸尚能驱驾耳。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210

山人劝酒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苍苍云松,落落绮皓。
春风尔来为阿谁,蝴蝶忽然满芳草。
秀眉霜雪颜桃花,骨青髓绿长美好。
称是秦时避世人,劝酒相欢不知老。
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
欻起佐太子,汉王乃复惊。
顾谓戚夫人,彼翁羽翼成。
归来商山下,泛若云无情。
举觞酹巢由,洗耳何独清。
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


翻译/译文
译文
  松柏苍翠挺拔,高入端,商四皓的胸襟豁达开朗。又到了温暖的春日春风为谁而轻轻吹拂?小草绿了,儿开了,芳香在满园弥漫。引来了蝴蝶,在绿丛间翩翩飞舞。商山四皓长得眉清目秀,眉间充溢着一片侠义傲骨。他们自称是秦代避乱世而居的人,归隐在林间过着闲适无忧的生活饮酒谈笑间,不知道年老将至。他们各自守着隐居山野的志向,以项羽刘邦楚汉之争为耻。汉朝基业确立后,刘邦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他们都没有答应。忽然间辅佐了刘邦的太子,刘邦为此而惊叹不已,回头告诉戚夫人说,虽然想改换戚夫人的儿子继承大业,但无奈太子羽翼已成,有贤人辅佐而改动不得了。巢父和许由归隐在南山之下,似乎像飘忽不定的一样无情于世间的尘事。不禁举起杯,把酒洒在地上以祭拜巢父和许由,洗耳不闻尘间事是多么清净啊!唱着浩歌,仰望着贤人所居的嵩岳,他们和我的志向十分相投。
注释
①落落:豁达、开朗。
②绮皓:指商山四皓,是秦代末年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隐居在商山,人称“商山四皓”。
③阿谁:谁人。
④麋鹿志:指隐居山野的志向。
⑤龙虎争: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
⑥欻:忽然,突然。
⑦酹(lèi):用酒洒地以祭拜。
⑧洗耳:这里运用了典故。尧召许由,欲将帝位传给他,许由不想听,就洗耳于颍水之滨。
⑨相倾:指意气相投。

赏析/鉴赏
  《山人劝酒》是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编此入《奉曲歌辞》。诗咏商山四皓健拔如苍松,落拓不羁,仙道骨,青春不老,春和煦向他送暖,蝴蝶翩翩为之起舞。作品着重称颂四皓“各守麋鹿志。耻随龙虎争”的高洁之志。尤其赞誉其以隐士的身份出山辅佐太子,安定了汉朝储皇之位。尔后功成身退,复归商山,毫不系情于官禄爵们,其高风亮节直可追步上古高士巢父、许由。这正符合李白一向所追求的“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园”的理想,所以在本篇对四皓表达了极高的敬慕之情。这和李白其他诗篇颂扬“千古高风”的鲁仲连、安期生等功成身退的名士一样,不过是以咏叹古人来抒写诗人自己的襟抱而已。其他评家以为本篇借四皓佐太子事来影射玄宗朝时事,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全诗可分为三段。“龙虎争”以上为第一段。写商山四皓的仪表风度及节操。“羽翼成”以上为第二段。写商山四皓力回高祖心意,稳固刘盈太子地位的成就。最后六句为第三段。用形象赞颂商山四皓归来的豪壮气概。情若白云,气若嵩岳,楷模巢、由,举觞浩歌。此诗表达“功成身退”的志向,亦是诗人李白一生的追求。

  太白盖为明皇欲废太子瑛有感而作是诗。时卢鸿、王希夷隐居嵩山,李元恺、吴筠之徒,皆以隐逸称。或召至阙庭,或遣问政事,徒尔高谈,未有能如四皓之一言而太子得不易也。“浩歌望嵩岳,意气还相倾。”深不满于当时嵩、岳之隐者欤。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211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三山怀谢脁,水澹望长安。
芜没河阳县,秋江正北看。
卢龙霜气冷,鳷鹊月光寒。
耿耿忆琼树,天涯寄一欢。



古诗简介
《三金陵寄殷淑》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是怀念友人殷淑所作。诗中写登三山望金陵景,心情愉悦,因寄此诗,与殷淑共此欢乐。诗中将对谢脁的怀念与对殷淑的怀念揉在一起,互相衬托而不杂乱,独具巧思。

翻译/译文
登上三山远怀谢眺,波水澹静眺望金陵。
我如同在荒芜的河阳的潘岳远望京城,秋日站在江边向北看去。
卢龙关塞霜气冷寂,鹩鹊观上光寒冷。
诚心诚意怀念友人,相隔天涯同期一欢。

注释
三山:在南京附近的长江边上。金陵:今南京。殷淑,道士李含光门人,道号中林子。
谢脁:南朝齐诗人,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
澹:水势平静。长安:代指金陵。王粲《七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此用其意。
河阳:今河南孟县。晋人潘岳有《河阳县作》,其中有“引领望京室”句。
卢龙:在金陵西。
鳷鹊:汉代长安观名。
琼树:指友人。

赏析/鉴赏
首联所写登三山、望金陵与谢脁所作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相同,借用谢脁诗句,以长安代指金陵,即地即景即事自然而生的缅怀古人之情十分熨贴而浓郁。“水澹”是描绘江水恬静的样子,变绘形态为绘色彩。
颔联“芜”是繁草丛生之貌,“河阳县”位今河南省孟县西,谓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次句“河阳望京县”,以河阳代指三山,李白循此。此联承首联“望长安(金陵)”,意为登上繁茂草木掩映下的三山,面对大江秋色而北望金陵。这一联中,不仅有“芜没”的“河阳”,秋日的大江,更有在这寥廓江山中引领北望的诗人形象。无论是葱茏的三山、旷远的秋江还是凝望的诗人,都隐含着深深的情意。此句联系诗题“寄殷淑“可以体味出诗人寄托的是思友之情。在这一联,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由首联的缅怀古人而暗暗地向思念友人过渡。


颈联“卢龙”即卢龙山,与三山同在当时的昇州,临大江,远接金陵,此处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鳷鹊”本名,南朝时金陵建有鳷鹊楼,此处亦用以代指望中之金陵。“霜气冷”,“月光寒”均借助于人的感受来写景,它与上联的“秋”字相呼应,透出遥望金陵所见的一片寒凉冷寂之气。以凄凉索寞的哀景引出孤独凄凉的思友意境。这一联表面并未明言思念友人,而思念之情浸溶于景中,显得更为深沉而浓挚。
尾联,思友之情由暗转明。“琼树”本是树的美称,此处用以比喻殷淑美好的人品。此联意为自己真诚地忆念着友人,将寄诗天涯,使远离的友人得到一点友情的欢慰。在这一联中,诗人的“耿耿”之情,友人的“琼树”之美,相隔“天涯”之远,寄上“一欢”之慰,把友情推向了至深至浓至切的境地。
这首诗化用了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题,也借鉴了谢脁诗首二句的句意,且同为抒写愁怀。谢脁诗写思故乡之恋,李白诗写故友之思;二者所寄情不同。李白这首诗写秋夜哀景,景中有哀情,景又正衬其衰情;又以“琼树”、“一欢”作结,留给人的是飘逸之态。四联中起承转合关系中包蕴感情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212

咏桂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翻译/译文
选拔官员,都是官僚子弟优先。
都想找门路找捷径,好趁春风得意。
桃李那样的,很难长久保持艳色荣华。
他们不知道南上的桂花树,常年绿叶垂阴。
桂花的树阴下乘凉,凉爽又芳香,你何不把桂种植在你的庭院?
赏析/鉴赏
桂花概括
  桂花,别名木犀、岩桂、十里香。桂花因其叶脉形如“圭”字而得名,据宋代诗人范成大的《桂虞衡志》记载:“凡木叶心皆一纵理,独桂有两道如圭形,故字从圭。”桂花之名由此而来。
  桂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据文字记载,桂花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就提到:“招摇之山,其上多桂。”屈原在《九歌》中也吟道:“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桂浆指的是用桂花酿造的美,桂旗是用桂花做成的旗帜,以装饰车辆;《九歌·湘君篇》中也多次出现“桂舟”、“桂棹”、“桂栋”等词汇,这说明,当时楚国的人们在酿酒、生活用具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已经广泛使用桂花树了。《吕氏春秋》中对芳香馥郁的桂花更是赞赏,称之为“物为美者,招摇之桂”。


  汉代以后,桂花的观赏价值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将自然野生的桂花引种驯化,进行人工栽培。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奇花异树,其中有桂十株;武帝破南越后,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有关于栽种桂花的描述。唐宋时期,桂花已经从宫廷栽种普及到了民间庭院栽植,于是,咏桂吟桂也蔚然成
桂花桂花
  唐张九龄赞美桂花是:“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感遇》)李白在《咏桂》通过与桃李趋势媚俗的对比,赞颂秋桂清雅高洁的品性。诗人王绩的《春桂问答》也通过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桂花超凡脱俗、刚劲凛然的美质,其诗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颇具特色,“问春桂,桃李正芬华,年光随处满,何事独无花。春桂答:春华讵能久,霜摇落时,独秀君知不?”
  古人:“凡花之香者,或清雅或浓郁,二者不可得兼。”而唯独桂花之香既清芬飘逸又浓郁致远。宋代诗人洪适的《次韵蔡瞻明木犀八绝句》一诗对桂花的香气做了形象传神的描述:“风流直欲占秋光,叶底深藏粟蕊黄。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桂花因此也被人们称为“十里香”;而宋代邓肃赞誉桂花的香味是,“西风作晚凉,连老翠入新黄。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木犀》)。龙涎取自抹香鲸,是极为名贵的香料,可是与桂花一比,也相形见绌了。
桂花树与月亮
  农历八,古称桂月,说明桂花与月亮很早就联系在一起了。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就有“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也有这样一则故事:“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便是“吴刚伐桂”的传说,相传汉朝人吴刚学仙修道时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罚在月宫中砍桂树。但是,无论他怎样费心尽力去砍,桂树总能愈合重新长起。多少岁月过去了,吴刚仍不知疲倦地伐树,而那棵神奇的桂树依然生机勃勃,芳香浓郁。每逢中秋这天,吴刚才被获准休息,所以,我们在中秋月圆之便看不到吴刚举斧伐树的身影了。毛泽东的“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蝶恋花》)便源于这一典故。
  在咏桂的诗篇中,很多都与月亮有关,如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昨夜》);皮日休则直截了当地道出了桂花的由来,他说:“玉棵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诗人白居易则显得幽默了许多,他觉得,偌大一个月宫,只有一株桂树,未免太冷清了,于是大胆建议:“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东城桂》)南宋杨万里也留有关于桂花树的名句:“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咏桂》)桂花与明月、嫦娥的关系如此密切,自然也就沾上仙气了。
桂花寓意
  桂花翠叶常青,亭亭玉立,不与百花争春,却香冠群芳,因而被人们赋予了许多崇高美好的意象。
桂花是荣誉的象征。我国古代的乡试、会试一般都在农历八月间举行,其时正值桂花盛开时节,人们便用桂花来赞誉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或“蟾宫折桂”。唐温庭筠在欣闻朋友及第高中时发出感慨:“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尚飘蓬。”(《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钟先辈》)元代文人郑德辉在《王粲登楼》中则云:“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由于“蟾宫折桂”寓意着仕途通达,所以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和官宦之家都竞相栽种桂花。至今,在我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许多古桂树。如陕西省汉中圣水寺内的“汉桂”,相传为西汉萧何亲手种植,树龄约在2000年左右,开花时金黄一片,香飘数里;还有桂林东郊唐家里村的“唐桂”,也是千年古桂树了。 在古希腊神话中,“桂”也是一种崇高和荣誉的象征,“桂”是献给艺术之神阿波罗的圣物,从1815年开始,英国王室便把选拔出来的优秀诗人称为“桂冠诗人”,直到现在,人们还保持着给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优胜者赠送桂枝的习俗,以示赋予他崇高的荣誉。
  桂花还是友谊爱情的见证。早在战国时期,燕、韩两国就以互赠桂花来表示永结友好邻邦之意。唐代诗人王建就曾借用桂花来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情怀:“中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在我国广西、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枝桂花一片心,桂花林中定终身”的传统,男女青年通过相互赠送桂花来表达爱慕之情。
  如今,“月中仙品”的桂花已成为供市民观赏的著名花卉,尤其在西安的街道、广场中引进和栽植了许多桂花名品,为古城又添美景真可谓是“广寒月中桂,香飘入万家”。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32:06 | 显示全部楼层
213

南流夜郎寄内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夜郎天外怨离居,明月楼中音信疏。
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豫章书。



古诗简介
《南流郎寄内》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声调铿锵,朗朗上口,情景交融,极具概括性的语言点染出李白怀才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恨,对屡遭昏君佞臣排斥打击而被流放,内心悲愤不平之意,跃然纸上。“南流夜郎”“夜郎天外”“离居”“音信疏”和盼“豫章书”,富有龙点睛之意,既寓出诗人的内心失意,创伤甚重,亦有人之将死、愧疚妻子之意。

翻译/译文
身在夜郎的我因离居而怨恨愁闷,明楼中音信稀疏。
北飞的大雁就要归尽了,仍然没有收到你的书信。

注释
寄内:寄给妻子宗氏。
天外:因当时夜郎与中原十分遥远,故
明月楼:宗氏所居之处。此指妻子居所。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这里以明月楼中的愁思妇喻其妻。
豫章:郡名,即洪州,天宝元年(742)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南昌,是李白妻宗氏寓居此地。书:书信。

创作背景
此诗为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寄给居住在豫章的妻子宗氏所作。
李白一生很少顾家顾妻子的诗,而流放夜郎途中,却写出了满怀深情的寄内诗。可见流放事件对李白内心造成的刺激之大之重之深,李白几乎承受不了这一结果,寄内诗有理解妻子的成分,实际还有内疚的心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寄内诗有点还有临终遗言的味道。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全诗从时间上看,照理应先白昼后月夜,先写雁后写月,但诗人却打破时间流程,首句即突兀而作惊人语,深郁的怨恨之情迸发而出,直逼读者胸臆,写千里之外的明月楼,将离居之怨表现得更为具体。最后点出触发诗人思绪的眼前景“北雁”,以“南来不得豫章书”之淡语作结,雁影在天边淡去,怨恨与愁思却在心头沉积。
首句开宗明义,统领全篇,点明地点和心境,总写流放途中对家室的眷念和寂寞哀怨的心情。
首句中“天外”两字,以夸张的手法极言流放地夜郎的偏僻遥远,流露出诗人对远贬之地的隔漠、陌生和恐惧之感。故此,“夜郎天外”四字,语虽平淡,意极凝重,蕰涵着诗人对流放生涯的愤懑不平和深深的恐惧。“怨离居”借用《古诗十九首》中诗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怨”字,点明了诗人远谪夜郞,与亲人隔绝的怨愤心理,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哀怨与忧愁
后三句是对首句的补充和生发。
次句借用曹植诗意,写诗人自己身在远方,妻子音信杳疏,以悲苦独居的“愁思妇”来想象妻子宗氏今日所处的境况,显露出诗人流放途中的孤苦寂寞、眷念亲人、迫切期待着家书的到来的痛楚心情。高悬中空而亘古常辉的“明月”,把诗人与所思之人联系在一起,不仅起到传递信息和寄托情思的作用,更挥洒出一种意境,广袤深邃。
末两句即景抒情,触景生情,巧妙地借鸿雁传书的传说,反映诗人翘首盼望家书、望眼欲穿的焦灼和因音讯杳无所产生的惆怅心理。“北雁”在超越空间所寓之意,正好与次句“明月”相同,故春归的北雁触发了诗人的思妻之情,又捎不来妻子的书信,留下的只是惆怅与失望。“看欲尽”三字,把诗人内心的焦灼不安、悲愁凄婉宣泄无遗。


凄婉,语浅情深,典故随手拈起,趁势放下,无不妥帖,仅用眼前景、口头语就将情感表现得语近情遥,含吐不穷,使人神远。“怨离居”“音信疏”这六个字,平淡之中透出至为沉郁的情感,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离情别绪,也因诗人的不幸遭遇是时代的罪恶所造成的,具有深刻的典型性,抒发了烛残年抛妻离子的无限感慨。
名家点评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解评:李白妻子宗氏为营救诗人,前来豫章。诗人南来夜郎途中,却盼不到妻子的书信。
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魏颢序:“太白始娶于许,终娶于宗。”则此时之妇乃宗也,因寓豫章,故。《一统志》犹以流夜郎时之妇为许相之女,以豫章为德安府豫章,俱误。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214

九日龙山饮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翻译/译文
译文
九日在龙宴饮,黄色的菊花盛开似在嘲弄我这个逐臣。
醉眼看看秋把我的帽子吹落,下醉舞,明月留人。
注释
1.龙山:在当涂县南十里,蜿蜒如龙,蟠溪而卧,故名。见《太平府志》。
2.黄:谓菊花。菊有多种颜色,古人以黄菊为正色,故常以黄花代称。
3.逐臣:被贬斥、被驱逐的臣子,人自称。[2]  4. 落帽:用晋孟嘉九日登高落帽事。详见《九日登山》诗注。东晋大司桓温曾在重阳节登龙山,其部下参军孟嘉被风吹落帽,孟嘉仍浑然不觉,桓温命人作文嘲之,孟嘉作答,挥笔而就,一时传为佳话。

赏析/鉴赏
  在咏菊诗中,“龙山之会”、“落帽人”是常被引用的典故。李白把这个典故与自己的龙山之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内心的失意愤懑、旷达洒脱的复杂感情。
  在重阳节之际,诗人登上了当涂附近的名胜之地龙山,与好友痛饮菊花,借吟诗来倾泻胸中之情。首句点明时间地点,既写诗人的宴饮,也扣晋桓温同宾僚的宴饮,这样写就使以后的用典不仅自然吻合,且合情合理,亦即顺理成章。次句“黄花笑逐臣”,着重写宴饮时菊花的神态。“笑”,十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菊花盛开时的美艳的容颜。“逐臣”,追随诗人。这是说菊花开得到处都是,无论诗人到了哪里,都能看到喷吐异香的黄花,同样,诗人无论到了哪里,都有朵朵怒绽的黄花向他微笑。在登龙山之际,联想起这里曾经上演过的名士清流之事,以“逐臣”自比的李白,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不得意,把自己比作被风吹落帽的名士孟嘉,表达了对名士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三、四句“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前一句用典,重在“醉”字,后一句写实,重在“舞”字。饮美酒赏黄花,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能舞人自舞,体现出饮酒赏花的乐趣,表现出诗人放旷的性格、浪漫的气质。“陶然共忘机”,正是此情此景的真实描绘。可见,后两句诗是前两句诗的深化。诗的最后一句“舞爱月留人”,巧妙地将月亮拟人化,以“月留人”收尾,显得生动别致,表面上是说月亮挽留诗人,而实际上是诗人留恋这脱俗忘尘的自然之境,不愿割舍而去。


  孟嘉九日龙山落帽事,是魏晋名士飘逸风度的典型体现,历来文人多爱诵之。李白在这里以孟嘉自比,临风醉酒落帽,对月起舞弄影,自有一分超放的情味。但“逐臣”一语,也透出了他胸中的牢落不平,这就使本诗不仅仅是一篇吟赏前辈风流之作,同时也有其现实遭际的感慨在。

  此诗与前诗《九日》或为同时之作。约作于宝应元年至广德元年(762—763)间。龙山,在当涂县。《元和郡县志》江南道宣州当涂县:“龙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桓温尝与僚佐九月九日登此山宴集。”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215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翻译/译文
我以前在巴东三峡之时,曾西望明遥想家乡峨眉。
遥忆家乡的峨眉山月从峨眉而出,普照沧,长与人万里相随。
黄鹤楼前的月光下,我忽然遇到了您这位从家乡峨眉来的客人。
如今,峨眉月又将随伴送您西入长安
长安的大道直通九天,峨眉山月也随您朗照八百里秦川。
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
我像浮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
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注释
巴东:即归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巴东郡。治所在今湖北巴东县。
⑵沧海:此泛指江湖。
黄鹤楼:原在今湖北武汉市长江南山黄矶上。月华:即月光。
⑷峨眉客:指蜀僧晏。
⑸秦川:指长安附近的渭河平原,古为秦地,故称秦川。此指长安。
黄金狮子:指当时的皇帝与王孙贵族。
⑺麈尾:麈是似鹿而大的一种动物。其尾可制为拂尘,魏晋以来的玄学家清谈时执之以示高雅。
⑻重玄:“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成玄英、王玄览、李荣皆因善谈重玄学而被皇帝所青睐。
⑼吴越:此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⑽丹阙:指皇宫。
(11)帝都:即首都,指长安。

赏析/鉴赏
  此李白江夏送蜀僧晏上人入长安之作。晏上人生平事迹不详。据两唐书载,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原西京长安改为中京,上元二年(761年),中京又复为西京。此诗当作于至德二载至上元年间李白流放郎遇赦释归的途中。李白遇赦归至江夏(今湖北武昌),恰遇故友蜀地僧人来自峨眉,前往长安。这让李白勾起对峨眉山月的回忆。他曾经为寻道家真谛,在峨眉长住,那里的一山一景,包括日出月下,更多的峨眉开怀有朋相聚高山流水,使这个重情重义的才子难以忘却。此时此刻在遇赦途中邂逅自峨眉来的故友,顿时百感交集写下这首绝妙七古。
  可以说,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


  此诗从“我”到月,从月到僧,再写到月,侃侃谈来,动感强烈,毫不气窒,充分显示出李白作为歌行高手的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216

荆门浮舟望蜀江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
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古诗简介
《荆门浮舟望蜀江》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描绘了蜀江春水的秀丽景色和乘舟泛游的情趣,形象生动,感情热烈,表现了诗人遇赦以后愉快轻的情感意绪。全诗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情景交融,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翻译/译文
早春三江水汹涌,经过三峡中的月峡,滚滚而来,我在荆州的江面上放舟游荡,极目远望。
江面上桃花漂浮,就像故乡锦江一样,春意盎然。
江水明亮碧绿,浩浩荡荡,沸沸洋洋,与天平齐。
两岸的巴逶迤护水而来,在荆州地界已经与地平齐,倒是楚地的水汽蒸腾,结出巍峨摇曳的山。
沙滩上正在用沙沐浴的大雁只只白,出山谷觅食的黄莺漂亮得像儿一样飞舞。
翠绿的沙洲仿佛围绕游转动,洲上的绿树热情地向我张开了臂膀。
放眼望去,江浦上水汽氤氲集,上的明月与白帆一起冉冉上升。
看到江陵城墙上的灯火,就知道快到渚宫城了。

注释
⑴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江南岸。蜀江,指今四川省境内的长江
⑵月峡,即四川巴县的明月峡。峡上石壁有孔,形如满月,故称。
⑶望安极,怎么能望到尽头呢?即一望无际的意思。
桃花流,即桃汛,指桃花盛开时候上涨的江水。
⑸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河流,也称“府内河”。
⑹逶迤,曲折连绵的样子。巴山,即大巴山,绵延于川、甘、陕、鄂四省边境。摇曳,缓慢地飘荡。楚云,荆门古时属楚国,故称荆门一带的云为楚云。两句意为:曲折绵延的巴山至此完全消失,荆门上空云彩在缓慢地飘动。
⑺“照”两句意为:白沙如,映照着集聚的雁群;杨花飘舞,出谷之莺自在地飞翔
⑻却,退。却已转,指小继续前进,芳洲已退向另一方面。
⑼碧树,绿树。森森,树木繁盛的样子。迎,迎面来到。
⑽流目,游目,放眼四面眺望。浦,水滨。烟夕,云烟弥漫的傍晚。
⑾海月,这里指江月。
⑿遥火,远处的灯火。渚宫,春秋时楚成王所建别宫,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县。“江陵”两句意为:江陵灯火遥遥在望,该是到渚宫城了。

赏析/鉴赏
  公元758年(唐肃宗乾元元年)春天李白终因参加永王璘的幕府获罪,流放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公元759年(乾元二年),诗人在长流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于是乘舟东下,行至荆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写了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
  李白曾以如椽采笔,驱山走海,状物图貌,描绘了一幅幅色彩鲜明、雄伟峻峭、明丽清新的卷,再现了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美。这些诗篇,流传千古,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一首《荆门浮舟望蜀江》,就是由多幅优美生动的画面组成的长江行舟图。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在舟中望长江所见所感,着重描绘长江。诗人放眼四看,从三峡奔腾而来的江水,虽值桃花盛开的春汛时期,但依然清澈如成都的锦江。这是实写,却含蕴着诗人深挚的乡土之情,有《渡荆门送别》中“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样一种对故乡的眷恋情意。前六句中一二两句点题,三四两句对长江的描写较为概括,五六两句则作进一步的勾画。第五句以浓丽的色彩加以点染。江水深绿,碧波荡漾,日光照耀,晴空映江,水色天光相辉映,显得异常明净,真是春水碧于天。难怪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赞之为“夺化工之巧”,是“真善状物”的妙笔。第六句描摹江流的动态。滚滚东流的江水,茫茫无际,好像与天相接。这是诗人远望时的深切感受,形诸于诗,不仅使人感到真实,而且觉得生动传神。这两句既从色彩上加以点染,使其明丽如画,又写出了长江一泻千里,烟波浩淼的雄姿。这一画面,色彩鲜明,景中有声,飞动壮阔。


  中间六句又是另一幅图画。随着行舟的前进,诗人纵目四观,景物宜人,春光骀荡。连绵的巴山,逐渐消失;万里晴空,白云漂浮,舒卷变化,摇曳多姿;江边,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聚息;岸上,百花盛开,飞出山谷的黄莺,在花丛中穿飞;江中沙洲,芳草萋萋,繁花似锦,和煦的春风,送来扑鼻芳香,但转瞬即过,迎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苍翠繁茂的林木。这里,诗人的彩笔,不仅绘出了绚丽明媚的画卷,而且传达出融于画境的欢快喜悦之情。尤其出色的是,诗人所描画的不是一幅停滞静止的写生画,而是有如一组连续不断的活动的电影镜头,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最后四句是日暮月升的景象,另是一幅画面。诗人舟行一日,日落西山,夜幕已降,远望江边,暮霭沉沉;东方江面,月亮冉冉升起;再遥望江陵,灯火点点,闪烁不定,著名的渚宫城,应该就在这灯火之中。这也是由几个“镜头”组成的画面,动态感也十分强烈。另外,这一结尾,极有余味,给人以广阔的艺术想象天地。
  这首五言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从艺术构思看,诗人抓住江中行舟这一特点,顺序写来,“如展图画”。从结构上看,诗人从白昼直写到日落月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从艺术表现手法上看,诗人巧妙地运用表现自然美的各种原始材料,诸如色彩、声音、形状、香气、光线、运动等,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动人画面,并且具有鲜明的动态性,使语言艺术的诗,有着形象艺术的效果。从诗篇的意境上看,诗人融情于景,把遇赦东归的喜悦心情倾注在大好春光的景物描绘中,情景交融,塑造了迥远奔放、明丽雄浑的艺术意境,有着强烈感人的艺术力量。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217

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雁度秋色远,日静无云时。客心不自得,浩漫将何之。
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茫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城壕失往路,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为苍耳欺。
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
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
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
风流自簸荡,谑浪偏相宜。酣来上马去,却笑高阳池。


翻译/译文
译文
秋色萧条,大雁远来,长天无,日光悠悠。
久客在外,心绪难平,动荡如东波涛,难以平息。
突然想起老范,他正隐居在城北的田园养身修性,烦他去。
想去就去,不要犹豫,趁着兴头,走。
走到城壕边就迷了路,在这荒野地,连老都不认识老路了。
管他什么珍贵的翠裘衣,让这些苍耳乱粘衣服。
一进门老范就满地找牙,笑哈哈,挽住我的手臂问:你是谁?如此狈?
用什么下秋天的蔬菜和水果,来一盘霜梨开开胃!
别处宴席没口味,此地的酒菜开心霏。
村北酸枣累累,篱东寒瓜漫地。
一连四五杯,酒酣高歌一首《猛虎词》。
连续十天的大醉,过了千年也会记得,何时再来一回?
流倜傥之士命中注定要颠簸一生,一定要有幽默自嘲的性格才相得益彰。
大醉以后就像晋朝的山公倒骑——回家!主人以后再谢。
注释
⑴《居易录》:鲁城北有范氏庄,即太白访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者。王琦按:杜甫有《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云:“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予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何来吟《橘颂》?谁欲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疑即此人也。《埤雅》:《荆楚记》曰:卷耳,一名珰草,亦云苍耳,丛生如盘。今人以叶覆麦作黄衣者,所在有之。《尔雅翼》:卷耳,菜名也。幽、冀谓之襢菜,雒下谓之胡枲,江东呼为常枲。叶青白色,似胡荽,白细茎,可煮为茹,滑而少味。又谓之常思菜,伦人皆食之,又以其叶覆曲作黄衣,其实如鼠耳而苍色,上多刺,好著人衣,今人通谓之苍耳。
江淹诗:“饮出城濠。”吕延济注:“濠,城池也。”壕、濠,古字通用。
⑶《说文》:“陂,阪也。”
宋玉风赋》:“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⑸《齐民要术》:藏梨法,初霜后即收。
⑹《本草》:陶弘景曰:酸枣,今出山东间,云即山枣树,子似武昌枣而昧极酸,东人啖之以醒睡。苏颂曰:酸枣,今近汴、洛及西北州郡皆有之,野生,多在坡坂及城垒间。似枣木而皮细,其木心赤色,茎叶俱青,似枣花,八结实,紫红色,似枣而圆小,味酸。
⑺《梁书》:滕昙恭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本草》:陶弘景言: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
⑻《史记》:秦昭王详为好书遗平原君曰:“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鲍照诗:“从簸荡落西家。”
⑽《诗经·国风》:“谑浪笑傲。”
⑾高阳池,用山简事。

赏析/鉴赏
  此诗大约作于公元745年(唐天宝四载),与杜甫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同时,可互相参照。当时李白杜甫继陈留聚会后重聚东鲁。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42:48 | 显示全部楼层
218

过崔八丈水亭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



古诗简介
《过崔八丈水亭》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律。  前两句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崔八丈可欣赏清幽之景的景致。三四句承接水亭的秀气与清幽,紧扣上文,写人在敬亭所见:宛溪水从屋檐边飞过、敬亭山的朵从窗前飞落。五六句写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闻:从敬亭山中转出猿啸,从宛溪水中转出渔歌。末两句描绘出一幅闲逸之时随白鸥而去、沙岸上与为群的景致。全诗四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就刻出崔八丈水亭幽美的景:檐飞溪水,窗落暮送猿啼,渔舟唱晚,有声有色。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用字精当,写诗人游崔八丈水亭所见所闻的感受,侧面表露出诗人摆脱了有无得失的滞累、宠辱名利的羁束后的闲适心情。

翻译/译文
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凭亭览望君可赏得清幽之景。
宛溪绿水飞过阁檐,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
清风徐吹猿啸之声时断时续,明朗照渔歌阵阵传来。
闲逸之时自可随白鸥鸟而去,在沙岸上与鸟为群。

注释
崔八丈:名未详,当是当地排行第八的老者。八:是弟兄排行。丈:是对长辈或同辈的尊称。
水亭:是指倚水而建的亭子。
横:充溢,充塞。
清:清新。幽:幽静。
君:崔八丈。
宛溪水:在宣城东。宛溪:水名,在宁国府城东,源出峄阳山,其流清激。
敬亭:敬亭山。
白鸥:水鸟名,常群集上,随着海舶飞翔。   

创作背景
此诗是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在宣城时所作。   
天宝中叶,自玄宗天宝元年(742)到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的七十九年里,是唐朝从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转变时期。这段时期,唐朝国事益非:内则屡兴大狱,屠戮驱逐忠良;外则穷兵黩武,内政不修,滥事征伐。李白以孤臣孽子之身心流落江湖,为了生计不得不四处奔波,勉强维持生活。所以李白的忧愤情愫极为深切,时常有抨击时政的诗作。

赏析/鉴赏
文学赏析
“高阁横秀气,清幽并在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亭阁高耸充溢着清秀之气、崔八丈可欣赏清幽之景的景致。诗人一语双关:说水亭清新,言水亭幽静,二者兼而有之。前句写“高阁”高耸开阔,充溢着山川之秀气。后句写诗人凭着水亭览望崔八丈而觉得“君”清幽,侧重表达出水亭的清新与幽静。
“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承接水亭的秀气与清幽,紧扣上文,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宛溪水从屋檐边飞过、敬亭山的云朵从窗前飞落的景观。诗人从亭中望水飞落,恰似从屋檐边飞过。云从窗而落,侧重体现出水亭的高耸开阔、秀丽清幽。


“猿啸风中断,渔歌月里闻”写诗人在敬亭山的所闻:从敬亭山中转出猿啸,从宛溪水中转出渔歌。山水中有此清音,猿啸声因风变得断断续续,渔歌泛月遥闻。诗人在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勾画出一副凄凉冷清的景色。
“闲随白鸥去,沙上自为群”描绘出一幅闲逸之时随白鸥而去、沙岸上与鸟为群的景致,诗人通过写宛溪边沙滩上白鸥的悠闲神态,抒发追求自由、闲适的情怀。“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追求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一个“闲”字,传达出诗人心灵的解脱自在。
全诗四句四十字,廖廖数句写崔八丈水亭幽美的风景:檐飞溪水,窗落暮云,风送猿啼,渔舟唱晚,有声有色,读之如临画境。此诗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结构严紧,用字精当,写诗人游崔八丈水亭所见所闻的感受,以“风”、“月”之清幽,助“猿”、“渔”之逸响,歌咏了清静幽雅的自然景物。以“猿啸”、“渔歌”、“风”、“月”喧染氛围,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从而流露出诗人内心处怀归忧国的感伤情怀。以“闲”、“白鸥”、“自为群”,点染出诗人与无机心的“白鸥”为群,意在洗尽凡心,侧面表露出诗人摆脱了有无得失的滞累、宠辱名利的羁束后的闲适心情。   
名家点评
清代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云:前解崔八丈水亭,后解写亭外之景,合“过”字意。
南宋诗论家严羽云:前两句,摄语意俱尽。取境甚夷,不求高,亦不堕下一格,此政太白以浅近胜人处。
明代李攀龙《唐诗广选》:刘会孟曰:此老原无俗气。
明代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太白于事情景象夙兴,意兴契合,故信口道来,皆入妙品。
清代谭宗《近体秋阳》:上句奇于下句,然下句较妙。盖诗之奇则在于情,诗之妙要在于虚,尤在于虚实相生。上句虚矣,下句虚中却有实理在(“檐飞”二句下)。
清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曰:雄阔奇肆(“檐飞”二句下)。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翼云云:前解崔八丈水亭,后解写亭外之景,合“过”字意。严沧浪曰:取景甚夷,不求高,亦不堕下一格,此正太白以浅近胜人之处。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219

鸣皋歌,送岑征君(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若有人兮思鸣皋,阻积雪兮心烦劳。
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
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
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扇海涌沧溟之波涛。
玄猿绿罴,舔舕崟岌;
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
送君之归兮,动鸣皋之新作。
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
君不行兮何待?若返顾之黄鹤。
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
巾征轩兮历阻折,寻幽居兮越巘崿。
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
望不见兮心氛氲,萝冥冥兮霰纷纷。
水横洞以下渌,波小声而上闻。
虎啸谷而生风,龙藏溪而吐云。
冥鹤清唳,饥鼯嚬呻。
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
蝘蜓嘲龙,鱼目混珍;
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于夔龙蹩于风尘!
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却秦?
吾诚不能学二子沽名矫节以耀世兮,固将弃天地而遗身!
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







古诗简介
《鸣皋歌送岑徵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此诗以想象手法描写了岑勋旅途中飘、高水深的艰险情景,刻了鸣皋山幽深寂静的环境,抒发了诗人自己遭受排斥的不平心情。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通过一连串的比喻,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画面。“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等句,不仅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也表现了诗人不愿与权奸为伍的耿直性格。全诗在语言、结构方面富于变化,以含混、暧昧、朦胧的意象形成梦幻般的艺术效果,设想奇妙,气势奔放,具有声势夺人的气魄。

翻译/译文
有人如岑徵君者思归鸣皋,苦阻于大雪冰封而忧心。
若走水路,则大河冰封,令人战战兢兢不可以渡过,河冰如龙鳞参差,不能行
若走旱路,则群山高峻,天阵阵,难于登攀。
白皑皑的崖霜峰连绵合沓,像长吹起的上之汹涌波涛。
山峰高耸险要,山顶上有玄猿绿熊瞪目吐舌;
又有枯树危石摇摇欲堕,其群呼与相号之声,无不令人骇心动魄。
群峰峥嵘而路断,层峦叠嶂上与星辰相接。
我送君之将归,作《鸣皋歌》以相送。
且设饯别宴于清泠池上,伴之以鼓琴之乐。
君不行如返顾之黄,还期待着什么呢?
想必是要一扫梁园之群英,欲振大雅于东洛。
一展雄才而后始上征轩,历经阻折,翻山越岭,以入陇居。
去过那种坐白石而赏清,弹风而寂万壑的宁静生活吧。
自君去后,我怅望不见而心烦意乱,想象在鸣皋山中,松萝昏暗而霰纷纷;
泉水穿崖过洞,一清见底,流水声声,流喧不已;
虎啸生风,震响山谷,龙藏深澳,吐洞中。
更有鹤清亮的鸣叫,饥鼯蹙眉而呻吟。
块然独居如此清寂之地,真使人为之揪心担忧。
当今之世,小人得志如群鸡旋聚而争食于朝堂,君子失势却如孤凤无都而远飞于山林。
是非不分如同蜥蜴敢笑巨龙,而目可以混同珍珠
美女不如丑女,嫫母衣锦入宠,而使美女西施负薪为奴。
这一切何异于使高士巢父、许由囚于轩车冠冕,让夔、龙这样的贤臣沦落于风尘之中?
申包胥哭于秦庭而救楚,鲁仲连假谈笑以却奏兵。
我实在不能学此二人沽名钓誉,矫立名节以夸耀于后世。
吾当遗世独立,与白鹤相狎,与君长于山水之中相亲相随。

注释
鸣皋(gāo)歌送岑徵(zhēng)君:宋本题下注:“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鸣皋,山名,又名九皋山,在今河南嵩县东北。唐时属河南道河南府陆浑县。岑徵君,即岑勋。徵君,美称,泛指虽应征入朝却没有任职的名士。
“若有人”句:《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为此句所本。若有人,指岑徵君。若,语气词。
洪河:指黄河。凌:冰凌。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径度:即径渡。
冰龙鳞:形容河冰参差,有如龙鳞。舠(dāo):刀形小,字本作“刀”。《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郑笺:“小船曰刀。”
峻极:高大至极。
霜崖:积霜雪之山崖。缟(gǎo)皓:洁白。合沓(tà):重叠貌。
玄猿:即黑色的猿猴。绿罴(pí):毛有绿光的大熊。
舕(tàn):吐舌头。崟(yín)岌( jí):高险的山。
嶅(áo):山上的许多小石。
觞(shāng):欢饮。清泠:清泠池,为宋州梁园胜地。
梁园之群英:指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人。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营造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征轩:远行之车。轩,指轩车。
巘(yǎn)崿(è):指山崖、峰峦。
”盘白石“句:意谓傲坐于白石之上,皓月之下。素月:皓洁之明月
松风:即《风入松》,琴曲名。
氛氲(yūn):一作”纷纭“,乱貌。
萝:女萝。冥冥:暗貌。霰(xiàn):小冰粒。
清唳(lì):鹤的叫声清亮。
鼯(wú):形似松鼠的动物。嚬(pín)呻:蹙眉呻吟。
块独::孤独貌。幽默:谓寂然无声。
愀(qiǎo):忧惧貌。
”鸡聚族“二句:谓小人结朋而君子不党。
蝘(yǎn)蜓:俗称壁虎
目混珍:即鱼目混珠。
嫫(mó)母:传说为黄帝之妻,貌丑。
巢由:即巢父、许由,皆尧时之隐者。桎(zhì)梏(gù):刑具。
夔(kuí)龙: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蹩(bié):跋行用力貌。
“哭何苦”句:此句用申包胥救楚事。
”笑何夸“句:此用鲁仲连却秦事。
二子:指申包胥、鲁仲连。

创作背景
此诗当为李白离开长安后漫游梁宋时所作,具体时间约为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冬。根据宋本此诗题下注“时梁园三尺雪,在清泠池作”,可知当时梁园积雪三尺,李白在园内清泠池上作此诗,送岑徵君去鸣皋山。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为李白自制歌行,用来送他的朋友岑徵君到嵩县鸣皋山隐居,故曰“鸣皋歌”,而以“送岑徵君”为其副题。同时李白还写了一首《送岑徵君归鸣皋山》,其中说到岑徵君乃相门之后,家世显赫,但也多次遭到迫害,促使岑徵君早就萌发了隐居的念头。眼看着自己的朋友就要离开宋州的梁园到嵩县鸣皋山去隐居了,面对着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诗人的心情特别“烦劳”。一种“天长水阔厌远涉”,一种“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诗人的想象中,从宋州梁园到嵩县鸣皋山竟是如此艰难和可畏。于是组成了“洪河凌兢不可以径度”,至“挂星辰于岩嶅”一段描写。这是经由“烦劳”的特殊心态幻觉出来的一连串意象语汇,渡越冰封雪冻的河流是那样艰难;鸣皋山是那样的令人向往,却又那样难以企及;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也变得嘈杂难听;素裹银装的群山绵延起伏,犹如大海中长风掀起的巨浪令人生畏;甚至那些伏居深山,跳跃于“危柯振石”间的珍稀动物,也不能不“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了。暗示出岑勋此时到鸣皋山隐居,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送君之归兮”至“愀空山而愁人”,笔锋一转,才正式进入送行的叙述。先记送行的情景:“交鼓吹兮弹丝,觞清泠之池阁”,酣耳热,丝并奏之情如见;接着赞岑徵君的为人:“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作文赋诗,风流儒雅之态可想而知;再想象其幽居的乐趣:“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回归自然,抱朴含真之趣可亲,继而是对友人深情的关注与怀念:“块独处此幽默兮,愀空山而愁人”。诗人想象中的鸣皋山,并不是“两岸桃花夹去津”的桃源乐土,而是有虎啸、有龙吟,有“冥鹤清唳,饥鼯呻嚬”的充满着躁动不安和不平之鸣的世界。这里诗人以暗示、对比、烘托等手法,暗示山居野处,虎卧龙潜,遗世独立,并非最佳之所。
至此,李白的激情又一次爆发出来,于是有了“鸡聚族以争食”,至结尾的第三段文字。像岑徵君这样的志士只能遗世独立于山中,而鸡鸣狗盗之徒却窃踞魏阙。因此诗人发出了高亢激越的音响:“若使巢由桎梏于轩冕兮,亦奚异乎夔龙蹩于风尘。”这是古今志士的一种宿命。所谓“济水自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李颀《杂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巢由与夔龙尚且不能勉强凑合在一起,更何况与鸡鹜争食,与蝘蜓混居。于是接着又引申包胥与鲁仲连为例,说明岑徵君不愿学,亦不必学。他遗弃了沽名耀世的殊勋与荣誉,却获得了人生的解放与自由。这里的“吾”,不是李白自谓,而是代岑徵君立言。此时的李白已经化为一只白鸥,并借岑徵君之口,邀约他早一天也能飞到鸣皋山去。那时,他也就可超越尘世的束缚而遨游于天地之间了。


这是一首**诗。**诗自魏晋后沉寂了四五百年,在李白笔下,又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歌行的句式、语言、音节、韵味,那种酣畅淋漓,纵横驰骋,惊心骇目,声势夺人的气魄,以及那些借助于含混、暖昧、朦胧的意象所形成的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是李白的独创。而选择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是因为他此时的遭遇和心境太像屈原了。
名家点评
宋代曾季狸《艇斋诗话》: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鸣皋歌》云:“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如此等语,与《骚》无异。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范云:此篇稍长,而词意易见。要亦楚人之流也。唯其有“蝘蜓”、“鱼目”、“巢由”、“夔龙”等语,故前辈尝称之。然此实非太白之用意,妙处不在此也。与《远别离》篇皆佳,而彼深矣。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蒋仲舒曰:句法短长,全以调胜,如南郭隐几,声振响答皆奇。后固于鳞所谓“强弩之末,英雄欺人,杂以长语”者也。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以《百忧》等篇拟《风》、《雅》,《鸣皋》等作拟《离骚》,俱相去悬远;乐府奇伟高出六朝,古质不如两汉,较输杜一筹也。
明代许学夷《诗源辨体》:太白《鸣皋歌》虽木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通篇仿《楚辞》意,发衰世之慨。观“鸡聚族”以下数语,其作于天宝杨、李用事之时乎?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若太白短篇佳矣,乃其《蜀道难》、《鸣皋歌》、《梦游天姥吟》诸篇,亦何遽不如子美长歌。读二家诗者,勿随人看场可也。
清代吴昌祺《删定唐诗解》:叠四句而以五句为一韵,又非骚人之法,且多对仗,则亦太白之古诗耳。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叠四句而以第五句为一韵;四句之中,又成二韵,变化已极(“玄猿”四句下)。此一段写送别以后,幽居寂寞之况,恰好引起下段(“望不见兮”句下)。学楚骚而长短疾徐,纵横驰骤,又复变化其体,是为仙才。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晁补之曰:“李白天才俊丽,不可矩矱,然长于诗,而文非其所能也。赋近于文,故白《大鹏赋》辞非不壮,不若其诗盛行于世。至《鸣皋歌》一篇,本末《楚辞》也,而世误以为诗,因为出之,其略曰:”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此谆谆效屈原《卜居》及贾谊《吊屈原》语,而白才自逸荡,故或离而去之云。”《楚辞后语》曰:“白天才绝出,尤长于诗,而赋不能及晋魏,独此篇近《楚辞》,然归来子犹以为白才自逸荡,故或离而去之,亦为知言云。”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作**便觉屈原宋玉去人不远,其不规规步趋处,正是其才高气逸为之耳。“望不见兮”一段,写出幽居寂宽之况,兴起下文,脉络相贯。陈绎曾谓:“白诗机风骚,宗汉、魏,善于掉弄,造出奇怪,惊心动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知言者乎!王世贞以为“歌行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是不知其错落变化自有天然节奏,而轻议之也。
清代王有宗《十八家诗钞评注》:此诗声响,逼似《九辩》。
清代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亦八韵一派,稍有奇致。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吴先生曰:“天籁嘈嘈”,谓帝旁谗口也;沧海波涛,猿罴咆骇,状天籁也(“骇胆栗魄”二句下)。以上喻仕途危险,明徵君远去之由(“峰峥嵘”二句下)。以上送行之地(“送君”十二句下)。“望不见兮”以下,写己之离忧。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06: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220

别山僧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
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
此度别离何日见,相思一夜暝猿啼。



古诗简介
《别僧》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此诗通过对水西山景以及山僧闲适生活的描述,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语虽平淡,意境却佳,对仗亦工,廖廖数句就刻出一个佛学高深、诗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神态潇洒的高僧,足见李白清新脱俗的诗

翻译/译文
你是何处的名僧来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赏,宿于泾溪。
天亮时分与我只别去上山,手持禅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腾起身体顿觉离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视只见众多的山岭很低很低。
戏谑放浪哪里肯居支遁之下,风流俊赏与远公慧远而齐名。
你我此番别离何日才能相见,相思难眠唯听得猿声阵阵。

注释
⑴山僧:名号不详。李白另有《寻山僧不遇作》诗,题中“山僧”或当与此诗中之“山僧”为一人。
⑵水西:即水西山,在安徽泾县西五里。
⑶舟:一作“杯”。泾溪:水西山下临泾溪。
⑷平明:天明,天亮。
⑸金策:即锡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又叫声杖、鸣杖。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远观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中,故云“踏云梯”。
⑹腾身:跃身。三天:佛教称色界、欲界、无色界为三天。这里泛指高空。
支遁:东晋高僧,精通《庄子》和《维摩经》,常与当时名士殷浩、郗超交往。为人放浪不羁,善谈玄理。《世说新语》载:“支道林常养数匹,或言道人畜不韵,支曰:‘贫道重其神骏。’”
⑻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居庐山东林寺,为净土宗初祖。博综六艺,尤善老庄,曾与陶渊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结莲社,谈玄论道,吟诗作赋,颇有风流名士风度,为后代文人所赞赏。事见慧皎《高僧传》。   

创作背景
《别山僧》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至十四载(755年)间,当时李白游宣州泾县(今属安徽宣城)之水西寺。
李白自从天宝三载(744年)辞京还山后,便浪迹天涯,过着游山览水、访僧问道、纵情诗酒的漫游生活。在天宝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盘桓最久,为这里的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所迷恋。除了与山翁樵夫、屠沽渔商、隐士逸人相交往外,还常常走观串寺,广与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游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诗善文的诗僧、学问僧或有学识才情的道士。此诗中所赠别的“山僧”,即是这样的一位多才多艺、道行高深的名僧。
其时李白游水西寺。水西寺是对水西山三寺的泛指。据《江南通志》记载,水西寺建在泾县西五里的水西山上。这里“林壑邃密,下临深溪,旧建宝胜、崇庆、白云三寺。浮屠对峙,楼阁参差,碧水浮烟,咫尺万状”。历代名人多到此游览,一些游方的僧人也常封这里挂锡访学。李白所结识的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云游僧,他也和李白一样是到水西寺游访,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识。临别时李白作此诗赠别。   

赏析/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一开篇使写出山僧飘忽的行踪:“何处名僧到水西?”何处,并不表示诗人不知道这位僧人是从哪里来,而是说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从外地来的客僧。次句是说明这位僧人来处以及来访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泾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较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为善。既然诗中说的是位名僧,就应该有些传奇本领。传说刘宋时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无假风棹,轻疾如飞。此处说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样,颇有灵异之气,是乘杯来到水西的。他来这里似乎不是为了学佛练禅,而是“弄月”,即欣赏泾溪的风月美景。当然,高僧们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样去坐禅诵经,苦苦修练。清风明月,无非禅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样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这也许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处。“宿泾溪”,不宿寺中而宿泾溪,而泾溪就在水西寺旁,足见此僧的脱俗之处。
接着写第二天清晨此僧与李白告别而去,手携锡杖上山走了:“平明别我上山去,手携金策踏云梯。”此僧来时是乘舟(或乘杯)顺水路而来,而分别时走的却是山路。诗中不说此僧是扛着锡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这样写太平凡了,而是说他“手携金策踏云梯”,就把此僧的飘然之状,神异之色突现了出来。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两句形容山寺所在地之高。这是从山僧站在山顶上的角度,来写他的感觉。仿佛他是腾身云中、离天宫很近,而回看千山万岭,却都在脚下。而更进一层的意思是借此来寓意此僧的佛学修养之高,说他已近佛界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视尘寰,远在脚下。以此来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
紧接着后一联又顺手拉来历史上两位高僧来与此僧比较:“谑浪肯居支遁下,风流还与远公齐。”此僧放浪形骸,谑浪口辩,风流名士的派头,足可以与支遁、慧远相提并论。李白将他与历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为了突出此僧的风度和才情。由此可见,此僧还是一位善于谈玄论道、诗酒风流的放浪人物,以致于与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对他赞赏有加。于此,一个佛学高深,诗酒啸傲,行迹诡异,举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从诗中唤之欲出,廖廖数句就刻画出了一位神态飘洒的高僧。可见诗人的技巧之高超。
末联二句抒写了诗人对这位高僧的深切怀念:“此度别离何丑见,相思瞑猿啼。”刚刚分别就想着何日能再见面。这样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对李白来说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没有合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会感觉到夜间的哀猿一直在山间悲啼。而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诗人与朋友的相思离别之苦。虽然这首诗就在凄迷的夜猿声结束了,但是诗人对朋友的深厚友情,却深深地印在了读者的心上。
全诗见出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他泛舟玩赏水中之月,夜晩露者于泾溪,平明又飞杖于云外。他的精神境界,即使在以大鹏自喻的李白看来,也高不可追。大千世界,天地之间,仿佛只容其腾身之外;绵绵群山,巍巍挺拔,仿佛不堪其道履。至于他去往何处,亦给人留下不尽的悬念。他笑傲放浪,他风流潇洒,他的自由洒脱、雄姿英发的人格只有东晋高僧可比,真是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对于这样高标于世的山僧,尽管是李白,也只能倾心仰慕。
此诗是一首七言排律,这在一贯不愿受格律束缚的自由浪漫诗人的李白,是很难得的。这首七言排律,和李白其他律诗一样,也有“以古入律”的特点。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七言排律,唐人不多见。如太白《别山僧》、高适《宿田家》等作,虽联对精密,而律调未纯,终是古诗体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诗展公众号|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留言薄|中国成年人诗歌界限网 ( 苏ICP备14046093号 )

GMT+8, 2024-6-2 08:55 , Processed in 0.749156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